高中住校,开学那天下着大雨。妈的手被划伤了,但还是坚持去送我。她还要坚持帮我扛着行李,我送她走的时候,哭了。
当时就想,一定要好好学,有出息。虽然至今不知道“何为有出息。”我一开始刚入学那段时间,不知是凭借了什么力量,很努力的学习。
因为数学有点难,于是花了钱到校外书店买了一本参考书。“一点通”。那些年,是自认为有些小聪明的,再加上努力,成绩慢慢提了上去。
后来渐渐和同学们熟悉了,我的“调皮”本性便露了出来。学习成绩有些下降,上课老是睡觉,英语、物理是极差的科目。有点不思进取了,也忘了曾经那个“有出息”的志向。但后来分班,考试成绩很差,着实惊醒了我,我不轻易认输,决定奋起直追。从高二到高三,努力了一把。不至于学的太差,最后高考考了一个一般的成绩。但无奈,却没上了大学,只好复读一年。
高中生活对于我以后对生活的认知起了很大的作用。“贫穷”这个词,离我越来越近了。但我从没有认清它的存在。
高中三年,我从来没有去学校以外的地方逛过街。我没有用过洗面奶,没有用过化妆品,用的是两块钱一包的“孩儿面”。我喜欢看学校里的树木,看天上的星星,那才是属于我的世界该有的东西,姑娘们的生活,我不喜欢,也不想去追逐。
我心里总是这样暗示自己,于是渐渐我也成了这样的自己。不在意外表,不在意别人对我衣着外貌的评论,也从不去关心别的姑娘穿了什么新衣服,买了什么化妆品。我是呆子,也喜欢发呆。
其实在我身边有很多从农村来的姑娘,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然后到大学。我们是一群物质上贫乏,自尊心有些强,心理敏感的孩子。在我们身后有一个看似羸弱却坚强的家庭。
而这样的家庭给我们的力量支撑着我们,在大学生活里变得更加独立,自强。我看到一些文章,写一些农村姑娘上大学之后走错路了。有一些人把这归为“贫穷”。我想说,不是的。一个家庭的“物质贫乏”并不是一个人变“虚荣”、“自私”的原因。是他在成长中“自我教育”出了问题。
人生的路有很多条,她们所走的路大多是自己选择的。她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后,面对周围的一些“价值观”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她们接受或排斥,最后的选择权或者行动权都在她们手上。
和我一起成长起来的农村姑娘,大都很健康的过着自己选择的生活。
从小学到高中,我的很多发小、玩伴都下学了,我也曾一度蒙生退学的念头。我的那些发小下学的大部分几乎都不是父母因为家境不好,逼着孩子下学。那时候已经有了“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费都是免的,学校里补贴也有。如果一个孩子真心想上学,不会难到上不了学。除非是ta本人不在意自己是否上学。
初中升高中,有很多同学辍学了。辍学的原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因为学生本身对学习没兴趣。他们在那个年纪追逐一些其他的东西。
所以最近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小学一个班五六十人,最后大专大学的一共也不到五个人?究其原因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贫乏。
十几岁的姑娘,下个学出门打一年工,穿金戴银回家了,拿着时兴的手机,聊这些我不明白的话题。她们似乎过的挺幸福开心的。我没从她们那里感受到什么不好。相比之下,我就是一大土妞。
再过几年我上高中她们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过年聚在一起都是在说“相亲”的事情或者谁谁谁结婚了,嫁到了哪里,对象家如何,生没生孩子。我离她们的世界越来越远,她们也不懂我的世界。
上了大学,她们大部分都结婚了,不再相聚。
偶尔看她们在空间里晒娃,也从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过的好,或别人比我过得好。我们都是自己选的自己的路,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要自己觉得无悔足以。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她们的选择就会不幸福呢?不见得吧?“贫穷且美貌的姑娘”做一个家庭主妇,并不见得比在外奋斗的人差。她的生活也不见得是无趣的。
姐姐前年结婚,姐夫一直不让她去工作。她貌似也不想去工作。我倒是劝她去工作,我姐妹俩有些观点不一样,我总觉得“男女经济独立”比较好。但姐姐说她现在过的挺好的,而且姐夫希望她在家里。
我妈也是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虽然在一些女强人眼里我妈弱了些,虽然我曾经也觉得我妈应该出去干活。但我现在不这样想了。社会多元化,家庭结构也必然多元化。只要一个家庭能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幸福点,怎样选择是他们的事情。不必用一种观点适应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