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两大焦点事件是:
1、四川又地震了,而且7.0级。
2、吴京的《战狼》2票房大卖,已突破40亿。
于是,在这两大焦点下,又产生了一个更热的焦点——以主打爱国主义情怀为主题的《战狼》2获胜者吴京该给四川灾区捐款了,不捐3个亿也至少捐一个亿吧。捐100万实在难服众人?
逼捐这种事,吴京并不是头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早在之前的汶川地震,王石被逼捐,天津爆炸,马云被逼捐。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最后,归根结底都是道德绑架。
事实捐钱是情分,值得钦佩;不捐是本分,也够不上道德败坏。再者捐款做慈善,捐不捐,捐多少,都是公民的自愿选择,不是公民的职责义务。这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名人们的道德绑架很多,那我们生活中呢?仔细想想,这样的事也不少!
最典型的莫过于公交车上来了老弱病残,如果不主动让座,就说你没素质。还记得高圆圆演的一部影片,女主得知自己患癌症的噩耗后,心灰意冷地坐在公交上,来了个老人不给让座,引起了众议。于是,在病魔和舆论的压力下她选择了自杀。
还有酒桌上的劝酒,如果人家敬你酒,不喝就是不给人面子,不是兄弟;别人跟你借钱,你要是不借,会说你薄情;借了不还催债,又说你瞧不起人家;富人就不该享受奢侈品,更不能炫富,而应该倾尽所有做慈善……
做人真是挺难
就像我,一个以培训、咨询偶尔码字为生的人,也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微信上咨询我个人情感、成长问题的人一把把,但涉及到正式咨询需要收费了。很多人的回复就是:你不应该是个善解人意、暖心、乐于助人的咨询师吗?怎么能光想要赚钱呢?你写那些文章就是为了要我们掏腰包吗?
总之,遇到这样的人,有时候真的又好气又好笑。然而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群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抨击别人。
那实施道德绑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
心理学家克莱因有个投射性认同理论,大意是:我们常常会想做一些不符合我们的道德标准的事,但我无法抗拒做这件事的渴望,当我看到别人在做时,我会激烈而愤怒地指责和否定他,通过否定别人这种行为,否定我对做这件事的渴望。实际是通过否定别人,否定无法接受的自己。
所以我们会看出,那些道德绑架者,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事相真正指责的并不是当事人,而是那个无能、懦弱、胆小的的自己。那些一直拿着冠冕堂皇的道德高标准去衡量别人的人,也未必见得自己是符合这些道德准则的。甚至有时候正式因为自己达不到而产生了羞愧和焦虑,需要把这种情绪转嫁给他人。
基于投射理论,我们再看就吴京捐被逼捐的事件。
我们说一个正常的人,如果听到了有地方发生自然灾害,第一反应自然是:默哀和祈祷。然后看看,除此之外自己是不是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但无论怎样,这些行为都是基于自愿的前提。
但是那些心理成长不健全,却喜欢站在高处批判别人的人呢?他们基本是没有内省力的。事情一发,他们才不关心灾情如何?自己能做点什么?关注点都是在不想干的事情上。要真是没钱没能力,那么至少可以做到心里有份系念,少无中生有、惹是生非吧。
可有些人偏不?你们会发现,当四川地震的信息出来后。他们的关注点不在自己,也不在灾情,而是在吴京有没有捐款,捐了多少?
因为那些擅长用道德绑架他人的人,他们对道德都有一个错误的认知。错把道德当成评价甚至抨击他人的砝码。因为评价他人能缓解自己焦虑,抬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掩盖自己不愿意付出或者少付出的心态。
把矛头指向一个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是转移焦虑的最佳手段。那些指责吴京个人只捐100万逼捐1亿的人,他们的心理实际上很有可能是想通过否定吴京,来否认他可能连100块都不愿意捐的吝啬行为。
在我们的文化里从小就被教育要大公无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些道德感一度是被高度弘扬。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你以个人利益至上,就不会被社会接受,甚至失去亲朋好友。
然而每个人的内心还是有那些欲望、贪婪、自私等有悖道德的想法。怎么办?压抑?扭曲?升华?但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社会人,大部分人顾不上那些精微的心理变化,因为我们更需要融入群体,被更多人认同,所以不管我们认不认可,达不达到那些标准,不免要内化这样的道德准则,拒绝接受不道德的自己。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越是对色情批判激烈的人,偷看的频率可能越高。越是指责出轨是不道德行为的人,内心可能越是有期待外遇的潜在动机。越是评判别人不够正直和善良的人,内心可能越是阴暗狡诈……
这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想象或行为,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人,所以我们要否认这些事实。于是,我们将这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再通过强烈否认他人身上的这种行为,否认那个不愿意接受的自己。
但拒绝接受那部分阴暗的,不符合道德的自己常常会带来内心的冲突。如果我们做了那些突破道德准则的事,有时候甚至只是内心想想,都会引起不好的感觉,陷入羞愧、自责的情绪中。这些情绪我们是不喜欢的,所以一定要抵制。如何抵制?有些人就选择了用道德绑架的形式,把内在的矛盾投射到了他人身上,来缓解负性的情绪体验,
道德绑架者正是把这种不良的情绪转移到了别人身上,他通过指责别人来表明:不道德的是你,和我没有关系。这是对来自于自身焦虑情绪的转移,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手段。
所以通过质疑公众人物有没有参与慈善,捐献的钱是不是够多,他们关注的不是事实,只是以此为一个据点,借以宣泄自己不够好的情绪,转移冲突带来的低价值感。
面对道德绑架者,在我看来,沉默且坚持自己的初衷,不忘初心比怒对更有力量。
抵制道德绑架,并不只是简单地出台法律法规那么简单,更要重视个人的心理素养和提高心智成熟的水平。同时,客观看待人性。承认人性的多面和复杂。不要刻意掩盖和压抑负性的能量,而要学会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