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五的女朋友在隔壁城市的一所大学找到了一份教务工作。
小五于就变身成为高铁侠,每天下班过去,早上最早一班高铁过来。
我劝他放弃,他说“没事儿,坚持一下吧”。
2.
有一个医学实验,让男人体验女人生小孩的疼痛,从1-10最高等级。在开始前男性体验者一般都会估计自己能忍耐到7-8;研究者通过设备逐步提升受测者的疼痛等级,结果却是在3-4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男性朋友都“几乎崩溃”地终止了体验。
——有小伙伴问我对异地恋的看法,我就会跟他讲这个实验。
3.
我们都觉得,小五每天的高铁侠式的奔波坚持不来多久。因为换做我们,肯定做不到。好奇怪的逻辑,我们认为自己做不到,别人肯定也做不到。
一个月后,她的女朋友跟小五提出分手;“既然以后肯定不能在一起,现在有何苦这样坚持呢?”
“我要去她身边!”,小五他跟我提出离职,我早就猜到。
我的领导叫我想办法挽留他,因为他是团队的核心骨干。
于是我请他去酒吧喝酒。聊了什么已经忘记了,因为平时沉默寡言的他一直在说,而我听一段骂一段然后猛喝酒。
最后我喝大了。我多么希望身边有朋友能有人做到我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将一段异地恋修成正果。
4
那时候总觉得爱情是这个世界上包容的东西,即使我们面对一堆人情世故和现实,但是还是很多人在坚持。坚持自己想要的,而不是需要的。
我把坚持之后的放弃理解为缘分不够,现实太残酷,两个人根本不爱··· ···
现在才发现,最底层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坚持。
坚持是需要消耗巨大的精力,而精力却需要体力、情感、意志、和思想四个维度的支撑才能持续。而且这种持续还是波动的,时而高时而低。就像手机的电池,用着用着电就没了,需要不断的充电。
我们太擅长耗电量大的行为,忽略了充电。
5.
棉花糖实验(StanfordMarshmallowExperiment)是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个奖励。
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再后来有一个专有名字叫“延迟满足”,专门用来说明这种“坚持”。
异地恋是不是一种“延迟满足”的心态呢?
我们忍耐当下的种种不便:渴望温暖的拥抱、相思之苦。每一个思念对方的念头其实都是一次和意志力的对抗,我们要安抚大脑说,嗯,我们这是在“延迟享乐”,很快我们就又能再见面了,忍耐一下。
我们只感觉到了自己的情绪,但是我们没有关注到这个背后的精力消耗。每一天都是这样的情绪抑制让我们我们精疲力尽,于是深夜的电话总是容易最容易说分手,而我们事后回忆总说,那时候如果能忍耐一下,就好了。
我们的爱情没有失败,我们只是太想吃那颗棉花糖了。
6.
天秤座的@Adrian每次给我们做失恋心理辅导的时候总是建议在失恋之后做一次复盘,总结自己的失败原因。
我们却很少有人做到,那是因为从相识,相知,相爱,再到磨合、分歧到最后分手。我们消耗了几乎全部的精力。我们哪还有力气去做其他的事情呢?
如果小五不是每天都去隔壁城市呢?
如果他是周六周天才过去呢?
如果他俩在分开的时间里,各自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呢?
会不会女生的压力也会小一些?小五也能保持充沛的精力,这样是不是大家都留有更多的力气去谈情说爱?
他们是不是就不用每天都在强行克服外界因素将自己的精力消耗殆尽,直到最后说分手,一个随意,一个根本没有力气拒绝?
如果我们不是选择“快准狠”地轰轰烈烈去相爱,而是细水长流,我们是不是会有力气走得更久远一些呢?
就像一盒火柴,一根一根的点燃,光虽弱,但是能长久照亮我们的彼此注视的眼睛。
7.
如果那天能抱一下,我们可能都不会选择分手。
可惜我们精疲力尽的时候,面对的是屏幕的冷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