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是自读课教学、美文教学。
看教学流程:入课后了解作者,出示材料,教师讲解;出示背景,教师讲解;学生朗读课后阅读提示。出示生字词12处,学生朗读。老师指出这是一篇抒情的散文,开始活动一:感受一种表达。话题:这个句子的抒情性很强。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朗读。教师示例。教师的示例关注到让学生品析句子的修饰语、句子的表达作用等等。若干学生课堂发言,师生对话。教师小结:句子的抒情之美表现在:人称饱含情感,修辞手法有排比之美强化情感,反复之美渲染情感,词语之美倾吐情感,还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手法。教师出示文中的抒情句,请同学们朗读这些句子,语气要高昂。学生朗读,教师做朗读指导。教师出示文章两个段落不同的描写内容,点示铺陈手法。教师讲解什么是铺陈,学生笔记。再出示文中段落的两种不同写法形成对比,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上共25分钟。活动二:品析一种写法。话题:本文用铺陈的手法抒情,妙在……要求:任选角度,写几句品析的文字。学生活动的方式有了变化。点示品析景物的选取、用词的特点、描写方法、写景角度、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学生动笔,发言,师生对话。教师出示小结,教师用“妙”字引领排比句,对课文的妙处进行描述。以上共36分钟,还有4分钟就下课了,还有活动三:学写一段景物。请以“乡情”为话题,用铺陈写法,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景物,表达你的情感。学生写作,学生朗读所写文段。教师评说,收束教学。这两个课(和上节的《说和做》)非常有意思,都是在三十五六分钟才让学生写,他居然能够写得出来!我真的不敢相信。我上课,我的观察是,任何写作学生没有5分钟,绝对写不出来。所以,我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很有问题。
课例分析:四个字的评价---课型失当。课型不恰当,自读课我们已经明确研讨过三类不同课型,不同要求的课堂教学: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文。我们第一次活动就是研讨这个内容。那么自读课文和教读课文到底有什么区别?自读课文对学生更有用,有大量时间由他们来自读,由他们来积累。学生在自读课文上能享受到真正的阅读训练,能够有真正的积累。因为有大量的活动是要求给他们的,不然的话,人家为什么弄那么多课文批注让学生学习批注呢?就是让学生实践的。所以,教读往往是训练学生某个方面的技能技巧,而在自读中来更加切实地实践。
我们姑且不看课型,看老师的教学。教学的亮点:第一,教学思路清晰,活动一感受一种表达,活动二品析一种写法,活动三学写一段景物。三个活动安排得很有条理,而且逻辑层次明晰,角度有变化。第二,这个课有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凸显了一条教学线索—始终抓住抒情知识,每个版块都凸显抒情知识的学习。同时又凸显一种手法---铺陈。视点很集中。第三个亮点,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注意到角度的变化,有读有写。第四,老师关注到语文知识、文学手法知识的渗透。第五,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质量高,评点语好,少有碎问,这就有境界了。
细节观察:第一,字词教学量偏少,这篇课文有大量的美词、短语美句,字词教学量不够。第二,教学很突兀,学生还没有介入课文(知晓文章大意),就直接让学生品析句子的抒情性。这就很突兀,没有一个缓冲,没有一个背景,没有一个铺垫。像这样的活动是应该在文意把握之后,整篇文章的大意都知晓了之后,才来赏析句子的抒情性。没有文意把握就直接地切入到片段,就像一篇文章没有总起而直接地到某一个细节上来一样,缺失了一种背景。第三,学生的写,离开了课文。这是我们课中写作最大的毛病,不是就课文内容来设计美妙的写作话题让学生进入课文内部来学用语言,而是两张皮。这就是我们教学习惯,我们以为写就得写其他的东西,其实,用课文的内容来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又很好地很自然地学用了课文的语言。第四,教师的教学情感欠调适。这篇文章的情感是怎样的?不是高昂的,也不是坚定地,深沉的情感。“土地的誓言”应该是深沉的情感表达出来,所以老师的情感没有调适到深沉上,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也没有强调情感的调适,这个班的学生朗读的时候声音很难听,原因就是老师没有指导,情感的调适要有深沉感。而且老师的示范、老师对学生的训练,要到深沉二字上来。文章更多的片段时回忆家乡啊。
新的创意:教学资源---生字、雅词、句式“无时无刻不……,无时无刻不……”这是一个句式;“当……时候,当……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老师罗列了那么多内容,都没有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需要学习的东西点破。还有,“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的,……的,……的”,都是优美的句式。抒情要靠句式的,所以教师要点示句式之美。还有奇词美句。“挚痛的热爱”“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受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这都属于奇词美句。还有大量写景的佳句,都是学生在这一课上值得积累的、值得学用的、好的教学资源。今天下午的两篇课文,最好的教学角度就是抓句子,而且,这篇课文既抓段又抓句。还有含“我”的抒情句,也是大量的。为什么要深沉呢?大量的抒情的句子成为文章最显著的表达特点。所以,这样的朗读一定会深深感染学生的心灵。《土地的誓言》最优美的抒情手法在哪里呢?就是反复。那对故土深沉的激越的、浓烈的赞美和思念之情,在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的反复中得到了渲染和强化。整篇文章在结构上就是双段反复抒情的,一篇文章就两个段落,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故乡,第二段的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常常让我回忆,我发誓要为故乡战斗到底。第一段是明写对家乡的思念,重在想象。全段文字用了六处“想”。第二段文字暗写对家乡的思念,重在回忆。第二段没有用一个“想”字,但对家乡生活的回忆全部都是“想”。由此可见作者语言表达的精细高妙,由此可见高妙的反复抒情是那样的不漏痕迹。如果我们细细地分析一下,这两段文字连结构都是一样的,就越发证明段落的反复。正像人们所说的,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急流倾泻,在结构上形成双峰对峙,又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第一段的特点是长句运用,长句反复抒情。“当我躺在……”这个长句有一二百字,这叫流水句,没有句号,意思倾泻而下,其作用就是抒发心中的激情或者哀情。第二段的特点是短句反复抒情,又可以看到作者的表达技艺高超。像这样艺术性的表达,都是我们课堂上学习的宝贵资源,老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点破,让他们知道一点点。我们的教学在细节上要更优美,在知识上更要有价值。这篇文章在反复之中可见遥远的回忆,可见热忱的期盼,可见悠长的思念,可见誓言与决心。这些内容是老师在课堂上要准备的一些内容,有时候公开课,特别是我们参加的竞赛课,老师的语言要反复斟酌,要储存一些语言,适当地利用在课堂上。还有,就文章的分析有哪些关键词、有哪些术语是一定要讲出来的,都得先有准备。
新的创意之一:1.整体把握文意。全文朗读,概写:一篇_________的抒情美文。老师的小结从几个角度概述这篇美文的性质。这是文意把握。有学生的写,而且是学生集体训练、概括训练,起码学生占有3分钟的时间吧。2.片段细读。品析批注第一段,美点赏析。大家看人家的批注:这里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怎样的效果?这才叫训练。第一,形象点出来了,第二,对应的是表达效果。这个层次就高了,这是品析的层次,而不是感受的层次。所以,第二个活动就是片段细读,批注,专门对第一段进行美点赏析。每个学生起码有四五分钟的批注时间,要品析每一个句子,品析句子的表达之美,品析它的表达效果。又是一个实践活动。再看细部。3.美句选背。把视点移到第二段上来,把第二段的美句,或者就一个重点片段背下来。或者用集美的方法让学生圈画、概背,或者直接把里面最重要的短句、抒情的片段背下来。多实惠呀,一节自读课,从整体、局部、细部三个层次对教材进行了处理,进行了利用。这不就是一个极好的创意的角度吗?学生集体参与了长时间的自读活动,追求了三个要素:语言学用、技能训练、知识积累。
创意之二:1.背景渲染。用三五分钟把时代背景铺叙出来,特别是侵略、特别是我们的抗战、浴血奋斗、回忆家乡。2.说。根据课文内容,用“我想起……”说话。每个人都要准备说话,每个人都要自言自语对自己说话。然后展示。这是文意把握,同时是学用语言,同时是领会品悟情感。这是说。3.写。微文写作,每个学生写十分钟,从四个话题来写:思恋、故乡、土地、誓言。用文中的句子,只能用文章的句子。这就是全文的关键词,用这四个关键词来概括全文。每个学生选一个话题,把它作为标题来写作。写十分钟啊,这就是学生美好的读书活动、创作活动。这个活动就是把文章最美的语言组成美文。(出示微文)这看似抄写,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他要选择,要甄别,要组合,要动笔。所以第二个创意几乎全是学生在活动。这就真正站到用课文来训练学生的高度上。
创意之三:1.文意把握。动笔写,“这就是我的故乡……”每个学生写六分钟,根据课文写话。学生就会进入课文的情感氛围,进入意象,进入课文的手法,对课文进行了感知。2.选点精读。“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这个重点片段。三次训练:朗读,老师指导下的反复朗读,语调、语速、重音;美点批注;背诵片段。
这三个创意共同的特点是:都有大量的学生的训练活动,非常强调美文美句美段的背诵,当堂积累。这是最划算、最有性价比的课堂活动。我们一定要大量减少课堂话语,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在课堂上收获。凡是注意课堂收获的老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很好的,当堂见效,而不是把有些训练拿到课外去。教室是个美好的场所,有一个气场,学生学习的时候精力特别集中,更便于学生吸收,更便于学生积累。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语言学用、技能训练、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