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地讲,所谓「高低贵贱」的存在是可以推动音乐向上发展的。问题本身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切入点,自觉不应该不鲁莽地回答「应不应该」,而是先来试着寻找一些关于音乐「高低」与「贵贱」的踪迹,再看看这些差异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音乐之「高低」
所谓「高低」,我认为指的是音乐作品的水平高低,它包含了诸多方面的水平,High / Low、Deep / Shallow、Wide / Narrow 的相对差异。
音乐的形象表现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听觉感官及相适应的审美手段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构成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音调等要素之间架构的逻辑其实也就是所谓「审美经验」的体现。通常地,相对古典乐,流行乐编曲的理论运用更加浅显易懂,那么我们大致可以说:从编曲的角度出发,古典乐比流行乐的水平更高;而实际发声的「声乐」、「器乐」则以「音乐」的形式最终呈现。其「水平高低」则体现在比如演唱(演奏)时在音准、律动、情感表现等方面,而录音师最清楚歌手们演唱的水平高低了,这个水平差异是存在的。
可以看这个视频中 @阚欧礼@李泳彬 二位老师对他们合作过的一些歌手的言论:
职人介绍所第4期:业内公认陈奕迅唱功最好?
乐器演奏水平同理。
意识到这样的水平差异在我身上体现的最大好处是:为了能欣赏更多风格的音乐,我不断地学习音乐理论、不断地练习声乐和乐器技巧、听更多的好作品、尝试创作「更有水平」的曲子,我能够得到更多、更深层次的满足感,不知不觉的也具备了更高的音乐素养。-
音乐反映怎样的现实存在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音乐反映的是现实存在。因此音乐作品表现了创作者本身怎样的自身感受、唤起了他人怎样的感受、又引发了怎样的其他社会现象等等。
我们可以试着对比:- Bob Dylan 的「Blowing in The Wind」对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政治环境、战争等进行批判,甚至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群众运动,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 「比赛老手」金志文唱过的一首金曲「我们结婚吧」描绘了一对男女的甜蜜过往、对将「无比纯洁的革命友谊」进一步升华的渴望。(「比赛老手」的称号来自网易云音乐,借用一下: )
我相信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个「高低」是存在的。只是任何一种「高」或「低」都是相对的,并且对于不同认知(审美)层次的感知主体,它们往往也差之甚远。
另,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我是否愿意去拓宽我在音乐上的眼界、我是否能接受某些起初听起来很不适应的新玩意儿、我又是否愿意静下心来听一些「流行现象」式的音乐作品,继而不断丰富、修订自己对音乐的认识、甚至对世界的认识。
音乐之「贵贱」
音乐的制作成本及音乐作为商品时本身具备的使用价值的体现之差异。参考了歌手 @王麟 提到了关于制作成本高低差异带来的「贵与贱」,以及商演报价所体现的使用价值的「贵与贱」。
音乐应不应该分高低贵贱? - 王麟的回答
制作成本的差异
的确,按照常规的逻辑,越「贵」的音乐作品往往意味着高昂的制作成本。这样的作品当然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了。
还有推广成本、唱片公司(经纪公司)和艺人(音乐人)的时间、精力、效率等多方面成本的差异;使用价值的差异
一首歌输出到市场,除了作品本身实际的销售额、演出的价格、广告的价格以及其他潜在的交换价值等。
比如王麟说:
我们这些网络歌手或者摇滚民谣歌手最高也就十几万,也是合理的。
从这个角度,「贵贱」当然存在。
音乐的「高低贵贱」从某些角度来说确实存在,差异背后的原因也是可以追寻得到的,所以某些差异,还是存在的好。不然为什么还会有大家认为是好的音乐工作者咯、他们为什么还要认真地做音乐咯?最后,不论高低、「贵贱」的背后,参与曲子从创作到编曲、录音、混音,到推广、演出等所有相关环节的工作者都体现了价值、都值得尊敬,非要说孰贵孰贱,我觉得意义不大。音乐本身就是最好的礼物了。拆开一个喜欢的,保存起来,还可以跟小伙伴分享;拆到不喜欢的,包起来放好,留给还没得到礼物的小朋友们吧 : )
注:本文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