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看两个群组中不少新进书友感觉每周写一篇三百字的随笔压力很大,在讨论阅读、写作有何妙法,也有书友私聊向我讨教,我想就此机会借平台和大家分享我多年来阅读和写作的体验。
大家加入这两个群,无非是想借助群组的学习的氛围和要交作业的压力对抗自己的惰性,让压力变成动力,促使自己养成每日读书和写作的习惯。可是我认为要把压力变成动力,这压力必须是在个人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阅读首先必须是快乐的,写作必须是兴趣使然,才能真正成为好习惯,否则一旦脱离群组,你会马上变成逃兵。
前两天,原创群的小蜜蜂队长公布了她的每日日程安排,谈起她的个人经验,她初入有书时,第一个月只看了三本书,第三个月她就能看完八本书,第四个月能看十五本书,当然她也强调她的工作相对自由,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她可以抽出五个小时来读书。于是,好多书友都羡慕小蜜蜂有一份可以利用工作时间阅读的好工作,然后感叹自己要工作、要陪娃儿,还有一堆家务,没时间读书。可是是否问过自己一句:如果你有半小时一小时的空余时间,你会用来做什么?是读书吗?我看小蜜蜂的作息表不是羡慕她的轻松工作,而是佩服她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并坚持的决心和毅力。
要让阅读和写作变成自己的赏心乐事,就必须找到适合个人的读书和写作的节奏。大家都知道现在网络上有许多读书的平台,有些是单纯阅读的;有些既有阅读的版块,又有让读者发表文章的版块,使读者既能阅读又可写作;而我们这个平台的特点在于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多人参与共读同一本书的机会,在阅读、写作以外为大家开辟了一个讨论的空间。我认为要深化阅读效果和提高写作水平,在阅读和写作之间,讨论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平台正好为大家补上这个环节。下面谈谈我对如何处理阅读、讨论和写作关系的看法。
(一)阅读
1,时间分配:
如果群友们有留意两个群的群规,就能发现两组群规都提到“避免做低头族”,“先安排好工作、学习和生活”,菲陌队长还多次强调,群组的所有活动都只是想为大家“锦上添花”,要大家一定先顾好自己的“锦”。
首先工作必须要做好,那可是大家的饭碗;该做的家务不能不做,不做的话有可能会家变;有娃的书友不可不陪娃,你的娃只有小的时候需要你陪,时间一晃而过娃很快会长大的,你现在不陪他,将来你想陪的时候他已经不需要你了,世上什么药都有,唯独没有后悔药可吃。(当然陪娃的时间也可以同时利用起来做你的阅读和写作 )
我在这里提醒大家,除了工作、学习和生活,还要兼顾自己的健康。也就是说,在工作、学习、生活和身体锻炼以外,再合理安排时间阅读和写作。
在时间分配上有整块的时间用来读书当然好,但我们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时间碎片是可以利用的,比如很多书友提到的:用做家务的时间一边做一边听书,或者坐公交车的时间看书或听书……
2,阅读节奏
每个月读多少本书要量力而行。我们原创群的群友也曾多次讨论过“有书”5天一本书的节奏太快,不少群友都有份工作量饱和的工作,晚上还要忙家务带孩子,觉得有书的节奏太快,跟不上。
实话实说,平台的五天读完一本书的节奏我也跟不上,我有一份工作量超饱和的工作,不仅八小时以内无暇读书,甚至常常要将工作带回家做,但是我有我的做法,就是每周的共读书尽量跟读并参与书友的讨论。平台不是下个月的书单会提早征集提早公布吗?公布后,我就上网搜每本书的有关资料(了解书的类型,作者及写作背景),选中自己要细读的书,上网下载电子书(我的居住环境不允许我买太多实体书),或从书架上找出蒙尘已久未读己买的书。而像《中国哲学史》、《瓦尔登湖》、《爱的艺术》、《反脆弱》等值得深阅读细品的书,如果家里没有藏书就会读后再买实体书来收藏(前三本我都有,加入有书100来天,我只买过一本《反脆弱》的实体书,其他看的都是电子书),而且也不会局限只在共读的那周阅读。对于每周的共读书,兴趣不大的我就只是翻翻电子书,用扫读和泛读法来解决,但每日的早晚跟读打卡,是我必做的功课。早上时间太紧张,我会用坐车时间听,有时公车太挤太吵听不成,就会用午饭时间边吃边听。这样一来,就算没法完全读完那本书,我也对该书有了大致的了解。
自己很喜欢又很难的书怎么办?慢慢读吧,比如《反脆弱》,我至今仍未读完,都是在利用周末、周日时间继续读,边读边写笔记心得。
如果工作相对轻松或者家务不太忙又不用陪娃的书友们,就可以细读每周共读的书了。
(二)讨论
充分利用平台,珍惜大家可以共读一本书并讨论的机会。
自我阅读是与作者和他的时代对话,而浏览平台共读者的随笔,我会接触到许多不同年龄、阅历、阶层的书友,对同一本书五花八门的看法,浏览这些随笔并评论有反馈,其实就是在与许多书友对话,这种对话就是在讨论。浏览随笔的过程,我会跳过那些千文一面的百度后修改剪贴的书评,这些随笔貌似很高大上和全面,但实则没有任何可借鉴之处。我会尤其关注与我有不同见解或相反观点的随笔 ,这样的观点往往令我眼前一亮,这些不同的看法更能刺激我的惯性思路,让我的思考能更深入和多元,从而对书籍的理解更深刻,也只有多元的思考才可以让人更富有个性、活力和创造力。
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浏览随笔不要只看正文,还要顺便看一下书友们的评论,参与评论的过程就是讨论的过程,如果只是为了刷有书的那十分评论分丢朵花或点个赞就走,那你只是为了刷分而浪费时间,并没有参与讨论,在讨论这个环节,你就不可能有收获。
以自己为例,我的许多写作灵感就是在与书友的讨论中得到的。比如,我这一周以诗歌形式来写读后感,这一灵感就是与书友@惠清玩诗歌接龙所得。而我这一周参与平台的“如何才是刚刚好的爱情”话题,就是读了书友@网络上的风《刚刚好的爱情》一文,勾起二十多年前的回忆而得到的灵感。
(三)写作
很多书友谈到,每周一篇三百字随笔让自己压力很大,其实如果你尝试了就会发现并不难,对于写作的初学者来说,我提供以下建议:
1,首先养成每日写随笔的习惯
笔记本一定要有,每天有一点一得即可,给自己定一个五十个字的目标:比如对书中的一句金句或书中的一个细节、场景有感触,那就先抄下来,然后评论一下为何有此感触?再想想身边有什么可联系的实例也写下来,这么一来绝对能超过五十个字,分分钟你会发现今天你写了超过100个字。
我把这个过程总结为三句话、十个字:“是什么?”、“为什么?”、“我怎么看?”
是什么:指的就是触动你的句子、情节或其他。
为什么:要写你如何被触动,为什么被触动 ,还可以猜测作者因何这样写。
我怎么看:这时候你可以联想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因为你会被触动,总是源于你的生活有相似的经历,那么把它写下来。
这三个步骤做下来,你会发现一点难度也没有,就轻松地写了50~100个字。如果你想想你每天在朋友圈发了多少无聊的文字,你就会被自己用心写的这五十个字感动的。
2,周末做个总结
每天有了五十个字的积累,周末就可以做个总结了,看看每天的一点一得是否有同类项可归并,哪些感悟有联系,是否还可以再深入些,总结起来就是三百个字以上的每周随笔了。
每天的一点一得实在没有关联也不要紧,流水账就流水账吧,大家只会为菜鸟的第一次飞行鼓掌,而不会嘲笑你的字数过少和文笔太差的。
3,随时记录灵感
建议初学写作的书友随身一定要准备一个巴掌大的小本(用手机记录也行),随时记录你的灵感。
灵感常常一闪即逝,不记录就会错过,有记录,一有空闲就要把它变成文字,否则你的记录也是白做了,而且有些灵感被你放置的时间太久,你就觉得它没什么新奇了,再也不想动手去把它变成文字。
比如我的《国庆亲子日记》,就是在做家务和坐公车上班途中得到的灵感,随手记录下来,晚上静心之后整理出来的,当时我还记录了许多灵感却因为限于篇幅和时间,我没有办法都用上,原计划还有个《亲子日记(二)》的,但当时没写现在再翻小本子的时候已经找不到当初的感觉,觉得十分可惜。
4,勇于尝试
任何时候,任何事都不要先给自己贴标签:我不行。
行不行,试了再说。還以我自己为例,我平时写散文较多,诗歌也写的,但极少,似乎总找不到灵感,但是上个周日,我和书友@惠清玩诗歌接龙,我开玩笑,出了三行诗:
我
真的
好怕写诗
结果她对了一首:
你
写了
再来一首
于是勾起了我的诗兴,这一周,我一共写了四首诗 ,第一次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来写共读书的读后感(加入平台之后,我曾经写过三首诗,但都与该周共读的书目无关,自己写自己的)。我以前写过的少量的诗基本上是歌谣体,但是这周就对三行诗和十四行诗进行了第一次尝试。
各位书友,不必羡慕平台的达人和大伽,没有人能够一口吃成胖子,他们能有今天都是平常认真耕耘、努力积累而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人皆可成圣贤,就看你用不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