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山水画,主要继承了元代的画风,并以写生见长,出现了众多山水画家。金陵八大家之首的龚贤颇有成就,《溪山无尽图》是龚贤的传世佳作。
名画赏析
《溪山无尽图》是中国古画,纸本,水墨,长27.4厘米,宽72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溪山无尽图》的绘制手法特殊,是用“册式而画如卷”,前后共十二副,每副各具起止,即可独立欣赏,又可展开如卷。
画面山峦起伏绵亘, 峰岭丰润挺拔劲秀。川流瀑布一泄千尺,栈桥幽涧宁静多姿。草阁茅屋简朴逸趣。山壑多为实景,意境幽远深邃,笔墨娴熟,皴染浑厚。层次分明,场面博大,气势恢宏。
山水构图苦其匠心奇而安,把“三远”构图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平远”构图多采取俯视角度,视野开阔,平淡中倍觉缥缈,尺幅之中,山河无尽。
“高远”构图亦是如此,先俯视,尔后眼光作仰视。上望突峰,下揽深谷,峰回溪曲,水远山长。平远高远又深远之意境,峰不见顶,水不见源头,使人有溪山无尽之感,故取名《溪山无尽图》。
山石树木多为中锋用笔,笔触老辣沉稳,秃笔和尖笔兼用。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屋,皴擦,画树点苔苍老有力。“铁干银勾老笔翻,力能从简又能繁”,这是画家程正揆赠龚贤的诗句,很好地点出了龚贤用笔的特点和成就。
龚贤用墨以层层积墨见长,用积墨法反复皴擦积染,多至十几层,墨色极为浓重,但仍有深浅、浓淡、明暗细微变化,山石树木浑融一体,仅在阳面留出些许白光和坚实的轮廓,效果强烈,具有浑厚、苍秀、沉郁的独特风格,将江南山川的茂密、滋润、明媚、幽深的特征尽致地表现出来。
龚贤善于“计白当黑”,在浓黑的涯壁上倒挂清瀑,以之“留白”通畅画面,黑白相生,气韵生动,使画面即凝重又空灵。
画家生平轶事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逸、柴丈人、钟山野老。
龚贤出生于江苏昆山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随家迁居南京。十岁前母亲去逝,十三岁开始习画,师从董其昌。
二十一岁在奉淮河畔参加了“复社”活动,正值明朝崇祯末年。复社成员在这里结社赋诗,讲学论艺,挽救民族危机。由于龚贤正直不阿的人品,以及在诗、书、画的成就,在南京士大夫中显露头角。
龚贤二十七岁时,明朝弘光元年,清兵攻陷南京,他因野居北郊而幸免于难。这时的龚贤生活非常贫困,为了生活离开南京,途经杨州到达泰州海安镇任私塾教师,一住五年。
早年丧妻又回杨州再度婚配,对这位夫人十分满意并喜得贵子。其间还南下浙江,北上京师做了两次远游。
龚贤五十岁时再次返回南京居住,战乱洗劫后的南京呈现一副惨景,国破家亡,他举起悲愤的笔写下《登眺伤心处》一诗:“登眺伤心处,台城与石城。雄关迷虎锯,破寺入鸡鸣。一夕金笳引,天边秋草生。橐驼为何物,驱入汉家营!”
在南京,龚贤一家几经搬迁,最后定居清凉山,生活清苦,与人落落难合。他于屋前半亩空地上,筑园栽植,命为“半亩园”。
龚贤请王石谷画了《半亩园图》,并题长跋来描写半亩园景色:“清凉山上有台,亦名清凉台。登台而观,大江横于前,钟阜横于后。左有莫愁,沟水如镜;右有狮岭,撮土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之下。转身东北,引客视之,则柴门犬吠,仿佛见之。”
龚贤写小照,着僧服,手持扫帚,作扫叶状,悬于楼堂,以示与清朝统治格格不入。后人将他的旧居称为“扫叶楼”。
龚贤幽居半亩田后,赋诗作画、教学,与书画界交往切磋画艺,与挚友志趣相投,互相欣赏。康熙二十八年,龚贤七十岁病卒南京半亩园。
去逝前,有一个颇有权势的“豪横”向龚贤强索书画,龚贤贫病交加,再逢精神折磨,致卧床不起,不久含恨长逝。
死后因贫不能具棺葬,丧事全凭好友孔尚任料理,并帮其抚养遗子。龚贤遗柩最后归葬老家江苏昆山邑西的渡桥镇。
画家作品名录
画作:代表作品有《深山飞瀑图》、《急峡风帆图》、巜木叶丹黄图》、巜重山烟树图》、巜溪山人家图》、巜云林西园图》等。
著作:《画诀》、《柴丈人画稿》、《草香堂集》、《诗遇》、巜半亩园诗草》、《龚半千课徒画说》、巜中晚唐诗纪》等。
文末
“身是渔郎不钓鱼,满船酒具满船书。闲去去,且徐徐,只当移家野外居。”此是摘自即是著名山水画家又是著名诗人龚贤的诗句。然我最欣赏的依旧是龚贤的绘画名作《溪山无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