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写关于《跃迁》的简书感悟,登登团长看了后说要赠我一本书,然后选来选去我选了《刻意学习》 ,9月的计划结果一直到现在才看完。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
1 这本书讲了什么
从翻开这本书第一页起,我就觉得这本书是可读性比较强的,因为作者一直在强调“持续行动”,那我就知道作者不是个理论家而是实践家,只有实践家的理论才靠谱,才有借鉴性。
本书围绕“持续行动”展开,讲述持续行动的定义、为什么要持续行动、持续行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困惑 以及自我的错误意识、成长的两大系统 如何去行动 行动中看不到结果怎么回事、 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行动 最后学会投资自己 ,书中有很多的句子很有启发性…
二、我从中收获了什么,对我的帮助又是什么?
从中收获两方面:一是成长系统,它可以直接指导我如何做,一个是里面对我有启发的句子。
书中说到:个人的成长系统包括两方面:行动系统和学习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确实是这么回事,就像弟子规中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只有在行动中发现问题,然后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如果只是行动,有错误也不去改正那么错误一直在,你也不会有太多成长,也就一直在原地踏步。想到练声,练了好长时间,没有太大进步,其实原因可能就是自己方法有误,不过遗憾的是,知道错,但却没有办法改正,因为自己不懂,需要老师面对面指导,但没这个条件。其实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然后发现不足,利用一切机会以及资源去改正,才能不断进步;而如果只去学习理论,不去实践,那你只是知道,却不能有任何的改变,那也相当于在浪费时间,没有任何用处,没有改变行为的学习不叫学习,因为只有改变行为,你才有可能成长起来,不改变行为,你还是原来的你,怎能进步?
行动系统主要确保我们如何持续不断的做,持续稳定的做,抵抗风险的做,和激动灵活的做
那么如何做到呢?
1.时间投入和优先级
这里面是说,要想持续的做一件事,你必须投入时间,刻意练习,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各种因素干扰着我们,使我们无法保持专注,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断舍离,为你的目标让路,学会取舍,放弃和你目标无关的事,突出重点做减法,把时间和资源用到核心事情上来,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八分投入,那我们就按十分的准备去做,以超出规格的模式,投入足够多的资源,胜算要比以小博大高很多,同时也更容易进入正循环。比如:董卿每次写主持稿都是从晚上六七点钟开始到书房写一直写到凌晨两三点,比如孙俪的台词不离手,他们的成功都是通过十分的准备才获得的。
其实这也是成甲老师说的二八原则以及萌姐说的专注做一件事,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内心可能有很多的欲望和想法,如果沉下心,踏实干好一件事,往往就足以打开局面了,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这也想要,那也想要,相当于同时要解多道难题,但资源不够,精力分散,火力不够猛,自然也就解不出来。 昨天在听孙老师教研时,听他做了二次函数300道题,以及之前段老师的每晚睡两小时,其实都是刻意练习也是专注的表现,当时自己就在反思,自己之前定的阅读以及思维导图目标要不要为数学让路,一心做数学,其实看看其他老师,她们能有现在的成绩,也是因为一心扑在数学上,要不要放弃之前的目标,一心扑在数学上???纠结,想想自己也是一直在进步,之前看到啥就学,没记住多少东西,都是稍微懂,但不精,现在学着放弃,只学与目标有关的,开始和小米约定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思维导图的训练,看看变化,但现在貌似无法实现,只能将导图作为次要目标,数学作为主要目标,看完一本书或者听过一次课,将导图,写作作为一次输出,只能这样了… 数学 导图 阅读 目前重点学习项目,数学也是最大项
2.情绪意愿和触发点
也就是说你要行动时肯定是有行动意识和强烈欲望的。我深有体会,学习这事应该有一年左右了,当时萌姐提出早起,但感觉对我来说很难,想着就晚上学习吧,可是慢慢的感觉时间不够,想成长,没办法就逼自己早起,断断续续有5个月左右,虽然偶有不达标,但在默默改进…因为有成长欲望,但是我估计做不到段老师2个小时的睡眠,不管什么,我更注重健康,在健康范围内,努力做到更好。
3 进程跟进和追踪记录
这个深有体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不假,现在坚持记录时间,记录每天收获与反思(已经记录了两个本子,昨天买了第三个),发现时间管理有没有进步不知道,但是每天自己做了什么,收获什么,很清楚,容易复盘,也方面查找,真的很好。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听老师说看书或听课需要做输出,也是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要记录当下感受。
4 打足预留量,兼容突发
其实我也有这样困惑:每天坚持做一件事,可是如果因为特殊原因,没有完成怎么办?一直纠结是不是必须每天都得做,比如之前每天录音,金句,练声,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没办法做,过了那几天会有愧疚,感觉没好好坚持,另外我发现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感觉即使有了这样一个环境,但是感觉反正中断了,再中断一次也无所谓,然后就因为时间不允许 环境不允许就又放弃了一天。记得前些天,中断了这三项,回来后想着继续,可是发现时间太晚,也不方便在屋内练习,于是就放弃了,金句已经放弃将近一个月了,这个月必须拾起来,有时候录音不方便会口头说一下,这也算是目标的重要性吧,不管以什么形式,都得完成目标。
反思下:最近坚持这三项不太好,金句必须拾起来,练声我需要在想想,效果不好,录音尽量完成,这个看到了效果。
学习系统主要确保我们如何进步的问题,包括实践中勤总结,在学习中建体系,领域间找关联,视角间常切换。
学习系统有四大方面:
1.领域基础知识
既是当你学习一个领域时,首先把这个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了,比如数学中的基本知识包括概念,定理,性质,推论…只有会了这些,才能谈做题技巧,方法… 如果不能掌握,那就死记硬背吧,只有背下来,才能谈更多的掌握和应用。开始可能比较难,耗时间,没效果(沉默期),但是一定不能跳过。金句来了:所有持续行动中放的水,最后都会回流到脑子里,变成你的泪。
学习基础知识就像“投石填河”,开始可能都会沉入水中,没有任何效果反馈,但一旦你持续投,你会慢慢看到一部分石子在水面出现,这也是一个沉默期,我们必须耐住性子,不要急功近利,看不到效果就放弃,要相信量变引起质变(当然前提是你的方法正确)。遇到沉默期,有的人坚持下来,有的人放弃了。坚持下来的人,可能因为不断调整尝试,取得结果;而放弃的人,可能会再去找一个新领域开始,相当于重新填一次河,所以有些人能够在一个领域里越走越深,而有的人只能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也是为什么提倡在一个领域持续深耕的原因吧。
2.模块间的关键类比和逻辑推理
模块是指一个领域中需要的一个个知识点,我理解的就是一个大框,比如数学领域大框就是数与代数,几何,函数,方程, 统计概率。也就是将一个大的领域分成的一个个小的点,
这些点最后组成了这个大的领域,这些模块,这些点就是目标分解出来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在彼此之间构造连接。到这里想到了一些人提出的看书时想想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联系。还有彭小六在公众号上将时间管理的关键词写出来,然后说要想想它们的关联性都是一个道理吧。
这次试着想这本书章与章 节与节之间的关系,还真是不容易。成甲老师可能比较喜欢这样做,因为他总是会看作者思路,那一定会通过各种联系来发现吧。
寻找联系,这块需要加强。
3 抽象以及面向抽象的思考
这点应该和成甲老师的临界知识,底层规律差不多。跳出当前局面,更客观、多角度、去看待,然后做个总结,于是这些思考整体可以形成一个呈现,而且呈现又可以被进一步抽象。抽象出经验规律,可以借鉴到其他领域,从而起到只要学习一个领域,就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重要作用。这就是成甲老师的临界知识嘛,比如概率论可以运用到生活判断遇到多项选择时,如何选择一个更好,更有把握的事;黄金圈思维看事物本质。
抽象思维难理解,但是一旦能形成概念,再加以应用,力量就很强大。
4 构建全面连接的体系网络
经常听到知识体系,学习不能学习孤立的点,要成体系,形成一个网。这个知识点从知道到似懂非懂,再到稍微理解,用时也不短。其实有时候发现一个点不懂,但是随着慢慢的接触,经历,学习,你会突然某一天懂得它,不过需要时间。
从书中我的理解是体系网络就像蜘蛛网或者渔网一样,让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全连通的网络,当从一个方向通向目标时,即使这条路线断了,但我们换其他方向仍然可以达到效果,像是物理中的并联,这个线路坏了,但我还有其他线路可以用呀,也就是说不能成串联形式,一旦有一节中断,整条线路就是废的(发现并联也可以作为临界知识耶)。
目前来看,第四点和第二点差不多,将一根线编织成网,确实不容易,需要不断总结,整理。
反思
用时不短,我从中到底收获了什么?
记得之前目标是要学如何建立体系,
现在我觉得从中学到了建立体系的方法还有一些有启发的句子吧,方法需要练习,句子需要深入理解,指导我以后的生活应该怎么走。
到目前为止,关于高效学习,读了《刻意学习》 《好好学习》 听了许岑老师的《如何成为高效学习的高手》 萌姐的《人生效率手册》也问了一些老师,也算是主题学习了吧,综合来看,他们的学习也基本是一个思路,虽然叫法不一样,从大方向看:是输入 内化 输出。
准备:用二八原则 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学习,找对方法,找到核心 学习临界知识,学会分解目标
输入:笔记 便签读书方法,学习中联系自己实际,做思考,总结,然后一项项去练习,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不断调整(对于一些领域完全可以不从基础学起,直奔目标去学)
输出:思维导图 实践 写作 教别人。
最后的最后,我告诉我自己行动吧!!!
3837字 用时15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