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的哈罗德,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没有升迁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退休时公司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妻子莫琳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的来信,信中说她患了癌症,写信来告别。
他本想写一封慰问信,却在出去找邮筒时犹豫了,他错过一个又一个邮筒,直至离家越来越远。他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走路去奎妮的疗养院见她”,这个想法在偶遇加油站女孩时更加坚定了。这段路程需要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包含627公里。
他没有走远路的鞋子,没有指南针,没有地图和换洗的衣服,更糟糕的是这个想法被妻子一口否定了。
可他依旧坚持走了下去。路上,他遇到了很多人,有人嘲笑他,也有人为他提供食物和住宿。他倾听了很多个陌生人的想法,接受着陌生人的各种不可思议。他给奎妮写信,给莫琳写信,也给加油站女孩写信。
“站在一个过客的位置,不但脚下的土地,连其他一切也都是对他开放的”。
途中他还经历了一次成名的机会,那时候到处都是他的报道。由此他的这段被称为“朝圣”旅程的队伍迅速壮大了起来,可哈罗德是不开心的,他既难以安心享受众人的吹捧与跟随,又难以狠下心来独自前行。
这样的矛盾,以“哈罗德坚持要绕路去看看友人”结束。队伍分散,只剩哈罗德和一条狗,后来干脆狗也弄丢了,只剩他一人。
他觉得此时的前行较之以往,更艰难了,他甚至不知道躺在睡袋中的自己会不会就这样死在空无一人的荒野里。他想起了路上遇到的每一个陌生人,想到了独自在家的妻子,也想到了二十年前亲手埋葬的儿子。
早上,他挣扎着爬起来,找到电话亭,给妻子打了电话。“我想回家,莫琳。你是对的,我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不想继续了。”
自从上次在达林顿见到旅途中的哈罗德时,莫琳就意识到哈罗德是对的,他的那种生命力使他颤抖”。所以此时此刻他要给哈罗德勇气。
哈罗德最终坚持了下去,他见到了奎妮。奎妮病得很严重,他甚至不知道她是否认出了他来,他将途中带给奎妮的礼物一个个挂好,摆放好,自顾自地说着说,他希望奎妮一眼就认出他来,他们可以聊聊这几十年彼此的变化,甚至可以一起追忆往事。
他以为两人再聚首,会在某种程度上赦免过去那些糟糕的错误。但没有聚首,甚至没有一句告别,奎妮安静的离开了。
那些糟糕的错误,包括几十年前奎妮替他顶罪,丢了工作远走他乡,包括他几十年都未曾寻找过她并感谢过她。
莫琳也来到了贝里克。是从那个加油站女孩儿那里得到勇气的。她必须去面对,无论结果怎样,无论哈罗德是否还爱着他。
她想感谢哈罗德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着她,在一个母亲失去孩子的时候依旧迁就着她。她忘了他也是刚刚失去孩子的父亲。她为以前的无理取闹道歉,为以前的歇斯底里道歉,为以前的无尽埋怨道歉。
其实纵观全文,这本书没有给我们讲坚持,讲毅力,反而在向我们灌输一个普通人非常普通平凡又微小的一生。哈罗德即使徒步完成了627公里的旅程,生性善良的他却依旧没有真正学会如何忽视他人的无助,他以为一直走下去就能逃避现实,却不曾想到,“儿子”“丈夫”“父亲”这三个词根本无法逃避。
也许我们也在穷其一生的努力着,结果发现终点和起点不过一样的平淡无奇,这时候深深的挫败感向你袭来。但正如哈罗德一样,流过的汗,磨破的鞋,看过的风景,都见证了这一切。又有什么不可以放下的呢?
奎妮说“触碰过生命的实质,也曾经游戏人生,终于有一天,我们都将关上门,把一切都放下”。
这段旅程看似改变了什么,却好像什么也改变不了,信念没能让奎妮起死回生,也没能让他前六十年的生活精彩绝伦。有时候只凭坚定的信念改变不了什么,但更多的时候,信念是可以让你获得新生,即使你已经六十岁了。再者,拥有信念本身不就是一件美好的事吗。
end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