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通勤的时间把听歌改成看小说,一周的时间居然看完了。
《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重要作品,分为两部: 《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描述了一种中国式的孤独感和友情观。《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为中国版《百年孤独》。读了它就想起了《月亮与六便士》,想起了《活着》。
月亮与六便士说“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这和整部小说都在说的“说的上话”是一个意思,可是说的上话的结果也常常是“一件事说成了另一件事”,这么多说的上话的人,最后也还是在寻一句话,可见这说的上话与说不着话倒也没什么差别;但是就是因为一个说不上话,吴摩西、牛爱国却都在悲凉的婚姻中混沌着一生。
说的是个理,一句就顶一万句,也偏偏还能再说一万句。话不对头便说不到一块儿去,一句也不行。人生事事如此,也常常如此。孤独,不单是时代的烙印,还是先天的疾病。
卖豆腐的老杨把老马当朋友什么事都与他商量,可是对于老马来说,老杨却是个说不着的人,正是听了老马的话,卖豆腐的老杨才在两个儿子上学抓阄的时候做手脚,后来杨百顺离家出走,才有吴摩西坎坷悲凉的半生。
不知老杨后来还是否有事情就和他认为一直说的着的老马商量.......
吴摩西坎坷中却遇到能说的来的巧玲,可是为了假找吴香香而丢了巧玲,一直到死也没能再说上一句话。
吴摩西因为生活的忧愁和烦闷,夜不能寐去车站溜达,看着空空的车站,那股子悲凉和失落令人落泪,可是这在巧玲丢了之后却统统不能称的上烦恼。
本来是假意寻找吴香香,最后成了真正寻找巧玲。这让我想起活着中的福贵,亲人一个一个离开他,渺小而软弱的人物,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力量是那样悬殊。这就是小人物的命运,或者说这就是那个年代底层百姓中国式的悲剧。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还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所以我们要清醒的认命,悲观着远见
最后"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的救自己于人间水火"
能像故事的结尾那样“得找”,因为“日子是过以后,不是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