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一起玩,为了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发生矛盾、争执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动起手来。如何处理孩子间的纠纷,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想让孩子宽容忍让些吧,又怕孩子受委屈;想让孩子勇敢些,又不知道孩子会如何把握勇敢的分寸……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孩子打架呢?
1.不要盲目干预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不可避免会发生争抢、推搡、打闹等现象。他们之间的这种争执和冲突,一般只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和学龄前孩子的一种主要沟通方式,不是因为什么大不了的矛盾。由于孩子小,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正确与人相处与交往,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过于简单,有时候就通过肢体的接触来进行,更多带有游戏的成分。这时候,只要不会带来严重的伤害,家长就不要盲目地介入和干预,而是在一旁观察,给孩子们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也会慢慢孕育并得到成长。反之,如果家长盲目干预,则可能至少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一是使矛盾复杂化、扩大化。孩子之间的争执打闹,绝大多数不需要调解,他们一会就和好如初了,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而大人一旦介入,问题就变得复杂了。一方面,孩子之间的纠纷多数没有是与非,如果家长一上来就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是与非,妄下结论谁对谁错,往往导致一方不服气或者觉得受委屈,从而使矛盾复杂化、扩大化;另一方面,本来只是孩子间的小摩擦,成人一介入,则可能伤了家长之间的和气,演变成大人之间的矛盾,本来好好的一对小伙伴可能在父母的压力之下倒成了仇人,何苦呢?!
二是会误导孩子。看见孩子与别人争执打架,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受欺负,会勒令孩子以后不要和对方玩;有的家长则鼓励孩子要勇敢,要求孩子反击,甚至传授孩子打架的技巧。家长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处理会误导孩子,给孩子带来很不好的影响。例如勒令孩子不要和对方玩,这样会让孩子越来越不合群,越来越孤立;鼓励孩子打架,无疑会助长孩子的暴力倾向,还有如果这回打赢了,孩子膨胀了,总有一天会吃亏。
三是让孩子得不到锻炼。如果家长充当“警察”,立即出面调停,虽然冲突解决了,却也在剥夺了孩子宝贵的心理成长与锻炼机会。家长总会老的,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迟早要独立接触小朋友,独立与人交往,所以要多让孩子处理问题,并且越早独立处理问题,对孩子成长越有帮助。家长要放开胸怀,不要害怕孩子受欺负,让他在与别人的争执冲突中,最终学会如何妥协、如何沟通、如何与人相处。
四是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耍中被推倒,或者看到有人在抢孩子的玩具,就赶紧冲出去保护孩子,找老师或者到对方家长那里“控诉”,替孩子“摆平”;如果家长时常把孩子间的摩擦解释得很严重,孩子也会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在意别人是否对自己有恶意,会把很多不是欺负的信息理解为欺负,这对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长远的人格发展都没有好处。有些孩子甚至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父母对自己“受害者”的评价信息,强化了“受欺负”的感觉,结果真变成一个哭哭涕涕的受气包,“验证”父母的评价。
2.给予适当关注
不盲目干预不等于放手不管,相反,家长对孩子打架还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应有的重视。
一是要密切观察。家长如果在现场,虽然可以置身度外,但需要保持关注,以了解“战场”态势,避免“战争”升级,或者由肢体接触发展为械斗,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另外也要观察孩子们自己是如何处理冲突、平息纷争的,以便后面引导孩子时更有针对性。
二是要了解情况。如果孩子打架事件发生在学校等场所,由于家长不在现场,则有必要通过老师、孩子等多方了解情况,分析判断是打群架还是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是孩子正常交往中的打闹情况还是带有校园欺凌性质的恶性事件。情况不同,家长的应对也应不同。
3.分析打架原因
孩子打架的原因各不相同。年龄小的孩子有可能是自我意识的萌芽,有时候他本能地觉得受到了侵犯,语言能力又没有发展到可以有效地跟别人沟通,那就只好用拳头说话了;有的是还没有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交往,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过于简单,只会通过肢体的接触来进行,是一种本能的交往表达;有的孩子是不善于克制自己,打架是为了宣泄负面的情绪;有的孩子打架是因为缺乏安全感与自我防卫;还有的孩子仅仅是模仿,模仿电视和大人。
上述原因中,有的家长完全可以淡然处之,有的则需要高度重视,并且原因不同,处理的方式方法也应该不同。因此,孩子打架后,家长既不要如临大敌,也不能不管不问,而是通过和孩子的交谈沟通,分析判断孩子打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4.引导孩子成长
孩子打架并非都是坏事,它其实蕴含着多方面的意义和重大的教育价值。通过打架,孩子们在扭打中锻炼自己的体质,在叫喊和哭闹中宣泄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在争执中获得处理人际矛盾、建立感情纽带等有价值的体验和经历,不仅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合作和分享,还锻炼他们的情绪表达与识别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技巧,促进社会性发展。儿童教育专家冯德全教授就认为,“孩子通过打架可以逐渐适应集体活动,并从中学会许多知识”,例如学会“如何在挨打时降低痛苦、怎样调节情绪、如何避免激怒对方、怎样相互原谅”等。
怎样把打架由坏事变成好事,变成孩子学习、锻炼、成长的机会,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家长处理不好,可能助长孩子的暴力倾向,影响孩子的心理安全与人格成长;反之,如果引导得好,则孩子的每一次打架,都会变得有价值而有意义非凡!
那么,我们家长该如何做好孩子打架的引导呢?
一是孩子受委屈哭泣或者愤怒叫喊时,不要阻止,这也是一种负性情绪的释放。
二是待孩子情绪稳定后,询问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感受或情绪,并引导孩子想出更合理的处理方式或解决方案。比如孩子因为小伙伴没有听自己的意见就把玩具向小伙伴扔去。对此,我们可以在事情冲突平息后询问孩子,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并认同孩子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需求没有被满足时也会有情绪。然后可以引导孩子,除了向小伙伴扔玩具,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绪?从而引导孩子以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负面的情绪。
三是告诉孩子不可主动攻击、伤害其他小朋友,在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时候要做到宽容。当对方发动攻击时,要根据当时的情境,对比双方战斗力,决定自己是还手、躲避,还是去请大人帮忙。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办法,也并不总意味着怯弱,有时反而是机智的表现,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四是教导孩子如果形势决定必须还击时,首先要保护自己的要害部位,不要让对方打到自己的头部、眼睛等要害部位。其次反击要注意分寸,不可伤害他人的要害。最后是要适可而止,一旦打赢了,马上退出战场,别得理不饶人;万一发现自己处身劣势,打赢的机会不大,为了避免更大的伤害,要尽快“认输”。
五是教给孩子与人交往的方法与技能,鼓励他们运用这些技巧解决自己的争端。例如小朋友团团独自一人玩跳棋的时候,涵涵突然上前动手拿起团团的跳棋。此时,团团大喊:“你干吗!你干吗!你干吗!!!”而涵涵不顾团团的喊叫,继续干扰团团的游戏。在这个沟通中,我们看到团团的沟通是无效的,此刻我们应该告诉团团:你需要告诉涵涵“请你不要打搅我”,同时,我们还需要告诉涵涵:这是团团的游戏,如果你想和他一起玩,你需要征得他的同意。这样让他们养成语言沟通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