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课本中的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
原文如下:
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杏树,每年到了麦收时节,树上就结满了金黄的杏。【从我家门前路过的人,总要望望那棵杏树,羡慕地说道:“嗬,好杏啊!”
杏树是奶奶亲手栽的,听奶奶说栽杏树的时候还没有我呢。有一回,我依偎在奶奶的怀里问她:“奶奶,咱们家树上的杏有多少个?”
“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不清。要不,你数数看。”
我仰着头数起来,“一、二、三……”数啊,数啊,数到后来就糊涂了。奶奶忍不住笑了。我不知道奶奶是笑我傻,还是笑杏多。】
(开头通过“说杏”“数杏”介绍了杏好杏多。)
这一年杏又熟了。有一天,奶奶正在做饭,忽然听见有孩子在哭。奶奶急忙走出去,原来是邻居家的小淘淘嘴馋摘杏,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了。和他一起来的小伙伴见了奶奶都低下了头,不敢吱声。我没好气地说“看我奶奶怎么收拾你们!”
(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奶奶走过去扶起小淘淘,给她揉揉腿,看他没伤着,就站起身往屋里走,又回过头来对孩子们说:“你们先别走。”
过了一会儿,奶奶拿了一根长竹竿从屋里出来了。她走到树下,挑熟了的杏往下打。他脚底下站不大稳,身子颤颤巍巍的。
杏一个接一个落在地上。我连忙弯腰去捡,不一会儿就捡了一衣兜。奶奶把小淘淘和他的伙伴都叫了过来,一人分给五六个,剩下的几个给了我。看他们吃得那样香甜,奶奶的嘴角露出了微笑,说道:“以后想吃杏了,给奶奶说,可别爬树了。”然后转过头又对我说:要记住,杏熟了,让乡亲们都尝个鲜,果子大家吃,才真的香甜呢!”
(奶奶“打杏”“分杏”的动作、语言写的很清楚。)
听了奶奶的话,我点了点头。从那以后,我每年都照着奶奶的嘱咐,把熟透了的金黄金黄的杏,分给小伙伴们吃,也送给邻居叔叔婶子们尝鲜。
(结尾交代了奶奶“分杏”这件事对“我”的影响。)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这篇文章的字数有点超标——大约600多字。
于是我从学生写作时最关心的字数入手,反问道:“如果是你们,哪些内容可能不会写?”
孩子们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很快有人发现:文章其实写了两件事,一件是我在奶奶怀里数杏,另一件是奶奶打杏分给小伙伴们吃。后一件事还是主要事件。
于是,我替孩子们做了决定,把文章开头一段的后几句一直到第四段,全部删掉。(见上文中【】部分)这样文章就集中在写一件事了。
有同学不同意,借着书中的批注说事:开头通过“说杏”“数杏”介绍了杏好、杏多。怎么能省?有同学进而发觉,这也是在为后文小孩偷杏做铺垫啊!
铺垫用得着这么多吗?我退一步:保留第一段原文,然后直跳到偷摘杏一段。这样不一样能体会到杏多——结满,杏好——路人的称赞!
同学们几乎接受了我的建议,只有个别还有点心不甘情不愿。子杰是班级相当优秀的孩子,嘟囔出了一种感受:没了数杏情节,好像缺少了点什么?是我和奶奶之间的一种亲情吧!
孩子们已经很了不起了,我原本以为写“数杏”也无非是为了铺垫一下,丰富文章内容,增加一些情趣在里面。经学生的一提醒,我忽的想起文中的那句“杏树是奶奶亲手栽的”,所以,奶奶和杏树是连在一起的。作者写此文,应该有对奶奶怀念和赞美之意,赞美她善良纯朴的品格!
当我表达了我的新发现后,特意强调了一下,全文中只字未提淘淘的行为属于偷,可见我之善良,奶奶的善良!
依旧有同学不服气,不用偷字也是偷!奶奶难道就任由孩子们“偷”吗?直到在奶奶看着小伙伴们吃杏后面,补充了一句——“以后想吃杏了,给奶奶说,可别爬树了。”才算罢休!
这节课让我真正有了一种“教学相长”的体验!感觉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