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亲临波格雷里奇(Ivo Pogarelich)现场,认真想想确实该写点儿文字记录下。
记忆中该是2006年北京,大学三年级的我兜里揣着一张北京音乐厅的楼厅票,傍晚辗转地铁悻悻地赶到北京音乐厅为亲临大师波格雷里奇现场。八年后的香港文化中心,12月临近圣诞,与大师二度相遇,却实为荣幸,些许陶醉。
八年前波哥在北京音乐厅身着唐装现身,转站到香港变成西装燕尾,颇与地域潮流拟合。如今已经浑然不记得八年前的音乐,只记得音乐会现场令人震撼到腿软,感动到坐在音乐厅的位子上静默良久不能平复爬不起身。脑子里只有一个感触:原来钢琴还可以这样诉说?
这次二度重逢,音乐响起,整个人还是为之一振。
现场与唱片最大的不同在于与演奏家亲密接触所带来的对音乐诠释更为直观和交融之浸润程度。观看X片与现实中亲身接触带来的冲击感自是大相径庭。这种感受到波哥现场则再次被最大程度放大。
2014年12月这个现场,音乐色彩强烈的比对效果从李斯特《但丁》到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都一以贯之。此外,大线条的节奏,乐队式的强音,以及歌唱段落触到人心的美与淡淡忧伤,为其音乐诠释的突出特点。总觉得《但丁》听起来整体效果不错,但不少段落交代的暧昧神秘,似乎演奏者很想诉说些什么,却欲言又止,峰回路转。舒曼的幻想曲在处理上确实不拘一格。听过几个演奏版本,波哥的演奏带来的是“似曾相识”的“舒曼”。好些段落让人有种错乱感和混沌感:踏板的使用,节奏的出其不意,音响超乎想象的起伏跌落……都无不令人不安,让人困惑。虽然听觉自是有些不适应,但整体来说,我依旧称赞他的处理——只因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诠释方式和态度。最让人触动是史特拉汶斯基《彼德路士卡》的演奏。音乐开启时干净利落清晰,节奏线条的大幅度处理已经令我的耳朵为之一紧。我知道一次充满惊喜的演绎又将开启。波哥也的确没让人失望。于我来说,《彼德路士卡》的诠释速度不快,节奏感强,抑扬顿挫,交代清楚,是当晚最打动心灵的演绎。紧跟着的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音乐线条既包含挑战听觉承受力的强音,也不断浮现出纵横交织错落有致的复杂段落,多少令人迷途彷徨,当然也有足以让全场为之触动的歌唱和静谧的优美。借用一同前往的哥们儿的话:能这样诠释勃拉姆斯“帕格尼尼”的人应该很难找到。
现场所有人都看懂了波哥起身将琴凳往里一推的动作,也都明白一个晚上四个重量级作品的集中诠释意味着什么。就在起身鼓掌的时候,我脑子里反复闪出一连串关键词:乐队般的效果;戏剧性的转折;不拘一格与离经叛道;一切都超乎想像。
再次谢谢这场充满意外的二度重逢!
载两条各方对波哥现场的评论:
不断对钢琴表现力的发掘,才使他的每一个演奏都不落窠臼,都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而要接受其效果,就必须改变原有对作品的期待。
——朱伟《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Pogorelich每个音符都准确无误,感情丰富,表现力强,仿佛他就是整个乐团。可以说,他奏出了二百年后的水平。
——《纽约时报》
(Pogorelich played each note exactly, with such a feeling, such expression, he was an entire orchestra-it was as if he played 200 years ahead of our time.New York Times)
曲目
Programme
李斯特 但丁读后感——仿奏鸣曲的幻想曲
舒曼 C大调幻想曲,作品十七
史特拉汶斯基 《彼德路士卡》三首乐章
布拉姆斯 a小调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三十五
Liszt: Aèprs une lecture de Dante, fantasiaquasi sonata
Schumann: Fantasy in C, Op. 17
Stravinsky: Three movements from Petrushka
Brahms: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inA Minor, Op. 35
9.12.2014§20:00
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
Concert Hall,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