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晚餐时才发现家里已没有大蒜头了,怎么办?出去买来不及,今天给语宝做烤肉没有蒜头又不行,于是我想起了找邻居借。我的邻居有三户,对门的一户是印度夫妻,是语宝学校的外教老师,暑假期间回国了;斜对门的一户从来没碰到过,家里的门也是紧闭的;我把希望放在了最后一户,这家的男女主人经常碰到了会打个招呼,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敲开了门,说明来意后,邻居非常开心的把蒜头递过了我,还问我够不够,顿时觉得好幸运,我庆幸平时有同他们打招呼与相互问候,关键时刻,遇到的不是冷漠,而是热情!
提起中国式邻里关系,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冷漠!”特别是一线城市,生活节奏快,如北、上、广、深,这种“冷漠”更明显,大家早出晚归,回到家了也是房门紧闭,更别说串门了,一道防盗门,也隔出了彼此的冷漠,反而觉得小城市的市井味虽足,但人情味比大城市也足。
还有一种“冷漠”是“不要和陌生人讲话!”我的童年是在农村生活的,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泥巴、抓蜻蜓、玩游戏,是自由放任的童年;大人们闲时聚在一起唠家常,谁家有个事一村子人都会互助,大家都是和善的;后来慢慢到城里学习、生活、工作,满目皆为陌生人,加上社会新闻的一些负面报道,越来越不会和陌生人讲话,更别说主动打交道了,以至于大家在一个楼层生活了好几年,经常碰面的偶尔会点个头,还有些碰到了也是神情冷漠擦肩而过。
人与人之间多了冷漠,多了防备之心,同住一栋楼,同进一个门,对门而居,都有孩子的可能还能聊聊,更多时候我们相互不知姓名、形同陌路;有道是“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中国千百年的礼仪文化,现实中,有缘对门,无缘相识,应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人们自我意识强,追求私密空间和生活的愿望也强,对这种邻里关系也觉得可有可无了,突然感悟为什么那么多人年龄越大就越怀念家乡了,都愿落叶归根,我想应该怀念的不仅仅是亲人,还有对童年美好记忆的眷恋,和家乡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