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博看到一句话,是村上春树说的,写得非常精妙,他说“就经验性来说,人强烈追求什么的时候,那东西基本上是不来的,而当你极力回避它的时候,它却自然找到头上”。听起来感觉有点玄妙,但是看到的人应该都会觉得非常有安全感,因为往往就是求之不得。可是细细想来,其实是自己的原因,可能太在乎结果了,忘了过程是怎么样度过的,最后没有看到满意结果时,落差感就增强了。
写作也有这样奇妙的时候,刚开始写时,往往都是热情高涨,想着自己也能写出10万+的文章该有多好。以至于每次写完发布出来就好紧张,每过10分钟点进去看一下,看看阅读量有多少了。可是每一次都失望,甚至过一天也没几个人看,失落感就会越来越强。再看看热搜里面的爆文,自己真是觉得自惭形秽。
每个刚开始写作的伙伴应该都会有这样的焦虑,有好多人就是在这个阶段放弃了,自己写的文章阅读量一直上不去,自己也就没有写作的动力了。可是如果度过这段时期,后面可能会真正开始热爱写作,虽然阅读量增加了,还是会欣喜,但是如果没什么阅读量,也不会太难过,可能真的是写的不好,又或者不讨大家喜欢。
即便是这样,还是会坚持写,甚至每天都想写上几百字。坚持写一段时间后,就会很容易发现自己被掏空了,感觉写不出什么了,每天的生活也没有新奇的观点产生。这个阶段就会不由自主的开始读书,可能看到一段视频,一句话,甚至一个场景就会联想是否可以树立一个什么类型的观点表达出来。
写作是一段艰难的旅程,跟其他事业相比一样的艰难,如果要长期写下去,必然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也许只有真心喜欢才可以击退挫折和压力。每个人都会有天然的惰性,从开始坚持日更,我就变得越来越焦虑,每天为了写什么,想破脑袋。有些时候会觉得倦怠,然后就故意拖延,譬如本来八点要开始写的,因为不知道要写什么,就开始想话题,一直可以想到十点钟,到最后还是想不出合适的点。
后来我发现其实不是自己想不到写什么,如果想写的话,要写的点有很多。读书笔记里面的观点可以发散来写,甚至一段新闻也可以评论一下,甚至工作中的事情也可以来总结一下。可是偏偏不写就是自己懒,大脑故意拖延。后来我找到一个好方法治疗拖延,就是一旦大脑开始给自己找借口,譬如不知道写什么,要不然先看个电视再写吧,先吃点东西在写吧,先刷个微博再写吧。只要出现类似的想法,就坚决要求自己立即坐在电脑前开始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先不管写的好坏,如果没有好观点就翻书查资料,总之不给大脑妥协的时间。
写作是这样,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世间所有的事情,要想做出成绩,就必然会经历一段波折。不能因为暂时没有结果就放弃,越是追求阅读量,点赞数,反而违背了初心。反过来,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写好这件事情上,可能想要的东西渐渐都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