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盈的,是不是必定肤浅?
不争取,是否就意味着逃避?
安居一隅,是否就意味着封闭?
一个人到底要怎么选择,才算忠于自己?。《十三邀》
讲真的,我最近是越来越非结果论了,在做一些事情之后,不在紧紧盯着结果,我更希望在我热爱的事情上,给予自己挑战,一步一步的去积累,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而在决定前,我也只会问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做,如果喜欢,那就去做,如果自己觉得没有意义,便不会多加停驻,而这一份心境,一方面得益于自己的阅历,另一方面是看了这一集纪录片,许知远老师对话何多苓老师的那一期。
2021年,是很受挫败的一年,可以说是诸事不顺,很多件事,满心欢喜的去准备,结果都是失败而归,那段时间,让我警醒,明白剩下的大学时光,我不想像之前那样过了,这不知不觉过去的两年,无形中拉开了一大部分人之间的差距,这个不仅仅只是在学习成绩上,更多的是在课堂之外的,而我即使自认为,有所长的方面,在你没有获得实质性的一些证明,任由你说的天花乱坠,也说服不了别人,也就那一段时间的经历,我反思出了两点,第一,还是需要积累,自己现如今的能力太差,乌托邦精神胜利法,在真正现实竞争中,就好似五彩斑斓的泡沫,看似绚烂,殊不知是一戳就破;第二,我太浮躁了,很多时候有所得,是基于你努力之后,量变转为质变之后,顺其自然的获得结果,而不是总想着,走捷径,抄近路,虽然,人际、小聪明确实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一些方面,但这个长远不了,我应该静下心来,为自己热爱的东西,付诸于最纯粹的努力,并静待瓜熟蒂落。
从去年那次经历中,我沉下来了,不在太过于急功近利,而是踏踏实实的输入与输出,但说实话,这个过程确实是挺难熬的,想获得好成绩,就得兢兢业业的对待每一科目,发现基础不牢固,就每天慢慢的去积累,一步步的开始每天的复盘,但坚持了一个月、两个月,我还是觉得漫长,那些东西,一遍又一遍,常学常新,单词记了又忘,很多次被打击到,但还是慢慢的爬起来,经过反思,咬牙坚持下来,直至今日,近三个月,我才明白,要做好一件事,难的本来就是过程,柳暗花明,一瞬间感觉任督二脉打通的那瞬间,真是喜极而泣,那时候,才明白,自己的付出还是有作用的,回想一下,那一份对自我的认同感得到了质的提升,我很庆幸咬牙坚持过来的自己。
而最近打开这个纪录片,何多苓老师,身上的那一份自洽感,一生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从他与许知远老师的对话中,我觉得他真的是“无所求,便满载而归”的典型代表了,何老师,从小到现在,没有担任过任何职位,随心,不争取、安居一隅,真正的做到了忠于自己,可以说,在绘画界,何老师本人本就天赋异禀,但他从不自侍,面对潮流,他从不盲从,一直按照自己对于热爱的节奏行动着,他说,他觉得自己虽不争,但还是很幸运的,不想高考,正好遇到青年下放时期,乡村辛劳的劳作,别人抱怨,他反而自得其乐,就因为喜欢乡村的环境,当可以返回城市的时候,别人挤破脑袋的去争取一个名额,而他一个不想回去的人,反而因为在绘画上的突出,被人举荐,之后,回来参加高考,顺利考取四川美院,后又转型(别人认为这是一种特别不明智的选择),何老师抗住压力,顺利转型,并小有所成,之后,便一直持续坚持,以内心的笃定以及对艺术的热爱,流连于艺术创作以及谱曲,现在在艺术界也扎据了独特的一角。
何老师的这一份自洽,有一部分原因与当时时代背景有关,我对于现今时代,这一份自洽的可能性抱有极大的怀疑性,但我觉得这背后其实也是一份契机,只是与大部分人的选择逆行,得有那份承接一切后果的强大内心,最最重要的,是真的具备至少一项有所长,如果你啥也不会,就想着逆行,那就叫钻空子了,这一份能力是一切的基础,当下这个时代,看似足够包容,但规训的网也是编织的越来越大,完全可能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被规训。
最后,都说“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有所求,就得有事以愿违的心理准备,那完全的不期待呢?我觉得没有百分百不期待的这一份可能性,而无所求,定满载而过?这些矛盾吗?我觉得不,对自己有标准与必须达到既定标准之间,是差了几个层次的,但唯一一点可以肯定,抱有过高期望后的失望,一定是及其痛苦的,而没那么高期待后的意外之喜,虽有一定的不真实感,但愉悦却是加倍的,所以,大家肯定知道该怎么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