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乡村二十余年,最爱的还数暮色中的炊烟。从稻场上望去,参差的炊烟交错在枝丫里,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勾勒出乡村独有的韵味。
说到炊烟,脑海里总能想起一句词儿: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看了那么多年的炊烟,最令我着迷的是暮色时分,这时的炊烟也最能代表乡村日作西归的生活方式。
我所在的村子主要种植棉花和油菜,这两种作物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自然苦了农民。天空泛起鱼肚白时,村民拎着一瓶水下地干活,到了吃早饭的时间就匆匆回家热些剩饭剩菜将就着。午饭也很简单,有些村民直接带着干粮下地,即使回家做饭也没有时间张罗一顿好的,稀稀拉拉的炊烟自是少了生气。只有暮色时分,人们忙完了一天的劳作之后有了充足的时间准备晚饭。傍晚五六点时,罩着静谧的暮色,各家烟囱里窜着轻袅的烟,悠悠升腾,缓缓散开,宛如人们劳作之后放慢的步伐。望着慵懒的烟气,感觉时间慢了下来,连村子都打盹着。泛着红晕的落日更为炊烟添了几分神气,好似打着腮红的小姑娘,一颦一笑都是可人模样。
记不得上几年级时,我被寄养在大伯家,我们两家的房子是挨着的,站在院子里就能看到大伯家青瓦棱上的大烟囱。我自幼留守,吃无定所的生活使我懂得了“见烟行事”。暮色来临时,我总习惯性地瞅瞅那只大烟囱,看到炊烟升腾,挨个半小时就会自觉去大伯家候饭,一来省得大伯扯着嗓子喊,二来我不想留下被数落的话根。日子长了,看炊烟的次数也多了,在我眼里,炊烟不仅是一幅隽永的水墨,更是童年成长的录像带。回首往事,难以忘怀的还是那年望着炊烟的日子。
暮色中的炊烟还在升腾着,只是稀疏了些。村民为了更好的生计选择背井离乡,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一家家紧锁的大门使得村子越发的冷清,暮色再好,少了炊烟的应和也是缺了韵味的。近些年来,富裕起来的人家逐渐搬离村子,人走了,炊烟不在了,就连生活气息也随着淡化。这些变化令我欣慰又心痛,人们过上了高质量的生活是值得高兴的,只是一别再难见,留下了房子,带走了炊烟,留下了质朴,带走了乡情。还有一些人家改造了厨房,愣是卸掉了烟囱,选择更为环保干净的天然气。乡村的进步固然是好的,只是可惜了一幅珍贵的水墨。再次站在稻场,有的不过是物非人非的慨叹。
如今,我也成了他乡客,久居闹市反而更加想念乡村的淳朴灵秀。许是生于乡村的缘故,我始终不能适应喧嚣纷扰的城市生活。每到年末,恨不得插上一对翅膀,飞向这片深爱的乡土。看看广袤的作物,瞅瞅错落的炊烟,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