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尤其是在大事的决策上,比如择偶择业、买车买房。古语有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进入一个夕阳产业,个人努力并不能阻挡大势所去,空留悲叹;贪图女人漂亮,娶到一个脾气差的媳妇,可能男人也要后悔几十年。选择不慎,结果不可想象。是的,选择大于努力。
如何做决策,人生才会好那么一点点?
1.理性决策,建立标准
也能在无数的人生决策中,你都在纠结:是买A小区房还是B小区?周末是去约会还是去充电?工作选择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今天早上是吃包子还是吃油条?有人说,午餐不知道吃什么可能是个世纪难题。
让你纠结的不是问题,而是没有选择标准。你不是在纠结A小区好还是B小区好,你纠结的是“好的标准”。A小区交通方便、配套齐全,B小区房南北通透,是学区房。现实无法满足你所有的欲望,你只能在有限的选择中做取舍。
即使是像纠结今天早上吃包子还是吃油条这种问题,也是因为没有判断标准。到底是方便快捷买到早餐更重要,还是干净卫生更重要,还是营养健康更重要?如果你赶时间,你一定到楼下的外卖点随便买两个包子;如果你忽然间想吃点好的,那你可能会开车到附近的港式茶餐厅;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肠胃不畅,那你可能更注意饮食搭配。
所以,关于理性决策的第一点是,制定决策标准。你是在纠结,还是只是在考虑权衡的区别就是,你有没有决策标准。
2.复杂问题,建立决策框架
简单问题,决策标准往往也可以很简单。买这款连衣裙和买那款连衣裙,决策标准设定为好看或便宜就够了,或者首先要好看其次要便宜。这条原则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琐事决策。
但在大事决策上,对于复杂问题的决策,单因素决策法就没那么好用了。在买车问题上,你可能既想要颜值高,又想要性能好。如果只考虑颜值,不考虑安全、售后、油耗等,买车的后悔系数想必也很高。
对于复杂问题,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决策框架,其包含三部分:红线原则、加权打分、决策标准。
1)红线原则
红线原则是指决策的底线。超过红线原则,就要毫不犹疑的“一票否决”。比如买车的红线原则是安全,安全系数不够的汽车,直接pass。择偶的红线原则是诚实,遇到爱撒谎的对象,一票否决。要知道,信任是婚姻幸福的首要前提。
如何选定红线原则,取决于你的世界观。你认为世界的大是大非有哪些,有哪些“大非”问题是你不能接受的。
2)加权打分
满足红线原则,就可以进入第二步:加权打分。
首先要列出影响你决策的各个因素;其次赋予不同因素相应的权重,赋予多少权重取决于你对此因素看重程度;再次,制定各个因素打分标准,最后,对你已有的各个选项,按照打分标准打分,得出打分结果。
在列举决策因素清单时,注意要符合MECE原则,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尽可能低,同时因素加总尽可能覆盖完整。这里可以采用常用的框架,5W2H、SWOT、PEST、4P等,也可以采用“逻辑树”方法,对问题进行层层分解。
在制定打分标准时,常常采用五分量化法。你需要了解业内最好的标准和最差的标准,做依据。
3)决策标准
根据第二步的打分标准,制定打分结果的决策标准。如果采用10分制打分法,二分法结果是:高于等于6分,决策为“是”;低于6分,决策为“否”。也可以采用三分法,将结果划分为8分以上、5-8分、5分以下。对于多个选项的比较,则可以采取“采纳最高分”标准。
这个决策框架,适用于大部分复杂问题决策。择偶、择业、买车、买房都可以拿来一试。笔者恰好做过相关的工作,提供一个示意图供参考:
3.化繁为简
复杂问题决策框架,能让你量化复杂问题,找到衡量标准。比拍大腿、拍脑袋的结果要更让人满意。
可有时候,你会质疑自己的决策框架是否客观、是否合理。尤其是当打分结果推翻你心中的“偏好选择”时。你可能会继续拍脑袋决定。
决策框架是否合理、客观,取决于你的专业程度。这个框架并非我杜撰出来的,他的原形是“专家打分法”,顾名思义,使用这个决策框架需要对行业、领域的熟悉掌握。你要大致了解某个因素的高、中、低水平,这不是主观判断,而要靠对客观事实的掌握程度。
如果你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没什么把握,你还可以试试这种方法:化繁为简,收敛复杂要素,洞察事物本质。
化繁为简,是指从万千因素中抽丝剥茧,找到关键性决策因素的过程。举个例子:周末去约会还是去学习充电,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约会能让你了解他人,拓宽人脉;充电能让你学到新的知识,能力得到提升。表面上看两者并无关联。但他们都能导向一个结果:成为更优秀的人。拓宽人脉的目的,要么是利用对方的资源进行资源整合,让自己工作、生活更成功,自己更优秀;要么是通过社交学习,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变得更优秀。所以选择去约会还是去学习就简单了,在变得更优秀的路上,哪块比较短板就补哪块。
类似的例子,张五常老师做过一个解释:投资和消费是一回事。从时间维度看,投资不过是延迟今天的消费。仔细琢磨一下,真是精道。
化繁为简能力习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长期观察、思考、学习、总结,属于慢技能,3-5年修炼可能才能运用自如。但一旦掌握后,能力增长会呈现指数型增长态势。
洞察事物本质能力,目前并没有任何一门课程直接教授,我猜想大概是因为这项技能太抽象,必须借助具体学科、领域阐述。设计界的原研哉,经济界的张五常,媒体界的王烁,洞察本质能力都很强。但笔者认为,经济学学习对提升这项能力很有帮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需要从众多经济参与主体、经济现象中找到较为广泛适用的理论解释,同时理论假设还要吻合现实情况。经济学训练学习就是在训练如何从同类现象中看到事物本质的能力。对事物规律总结越为通透,理论适用范围就越广,对事物解释力就越强,但要避免套套逻辑。经济学上被取代,被纠正的并非错误的理论,只是解释范围更广的理论替代解释范围较窄的理论。
以上是决策的三种慢方法,需要长期学习、训练、反思才能运用。下一篇我们会谈谈决策的快方法,帮助你解决当下之急。下篇见!
#蔷薇记#: 记录生活之美和智慧之妙。
这是蔷薇石原创的第70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