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唐诗宋词朗读者
古之圣人,一生都在修炼静气。
《荀子》认为,“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意谓要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
《礼记》中,“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思想,发展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
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可以修养身心,早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做人品质和审美追求。
01
心浮气躁,难成大事。
在书上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学僧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质,开悟需要多久?”
禅师说:“十年。”
学僧又问:“如果我加倍苦修呢?”
禅师说:“二十年。”
学僧很疑惑,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呢?”
禅师说:“那样你永无开悟之日。”
学僧惊讶,“为什么?”
禅师说:“当你只看见结果,就无法静下心来,也就永远得不到结果。”
对结果越急,就会手忙脚乱,越乱,就会越慢。
所谓欲速则不达。戒骄戒躁,沉得住气,慢一点,才能不断调整方向;稳一点,才有机会走的更远。
俗话说:心浮气躁者,一事无成!沉得住气者,百福自集!
商界传奇人物董明珠,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致力于做好空调。
当别人在房地产赚得盘满钵满时,她不眼红,不急躁,沉得住气,潜心研究做空调。
她最终成功了,把空调做成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品牌,也赢得了世人对她的敬佩。
董明珠说,一个人,一个企业都不能太浮躁,浮躁成不了大事。
人活在世,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唯有静得下心,沉得住气,才能登高致远,成就自己,赢得未来。
沉得住气,是一种眼光,一种追求,一种气度。
02
沉得住气,是一种修养。
五代时,文学家冯道与和凝是好朋友。有一天,冯道穿了一双新买的鞋子,去和凝家拜访。
和凝看到冯道穿的新鞋和自己的一模一样,就问他:“你这双鞋子多少钱?”
冯道慢慢抬起左脚说:“这只五百文。”和凝一听,马上转过头去,愤怒地斥责站在旁边的仆人:“同样的鞋子,为什么你得用一千文呢?”
此时,冯道再缓缓抬起右脚说:“这只也值五百文。”和凝听完,顿时满脸通红,为自己的沉不住气羞愧万分。
沉不住气,就无法冷静判断是非,不能控制事情的下一步发展,往往会造成很多憾事。
遇事沉得住气,能避免很多误会,减少许多麻烦,改善人际关系。
表叔和表婶刚结婚时,动不动就吵架。每次吵架虽吵出了输赢,却把感情丢掉了。
表叔经过反思,发现是自己沉不住气,才导致越吵越凶。以后再吵架时,他就极力控制自己,安抚表婶。在他的努力下,表婶的脾气也日渐温和。
后来,他们遇事都能心平气和地交流,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能好好沟通,夫妻关系逐渐缓和,亲密日甚。
遇到争执沉得住气,让表叔收获了幸福的婚姻。
情感是洪流,理智是防堤。感情冲动时,用理智控制它。沉着,可以抵御急躁和焦灼;冷静,可以控制冲动和莽撞。
苏洵说,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遇事沉得住气,是一种生命的态度。
沉得住气,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无上的修养。
03
沉着淡定,是大智慧大格局。
有幅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说的是,古今圣贤都具大气度,遇重大事件时,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对裕如。
诸葛亮是这方面的典范。
三国时期,蜀魏之战,司马懿夺取了要塞街亭,然后乘胜追击,逼近西城。
此时,诸葛亮坐守西城,但所有兵马都被调遣在外,一时难以回来,城中只有老弱兵丁两千人左右。
危急之中,诸葛亮鉴于对司马懿的充分了解,摆出了空城计。他吩咐手下,把所有城门打开,自己独自坐在城楼上,饮酒抚琴,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
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里面没有迎战的大军,只有几个老兵在扫地;又听诸葛亮的琴声镇定不乱,心中疑惑,担心有所埋伏,不敢贸然进城,自退二十里路观察。
等到派兵探明事情时,赵云率大军已到,司马懿发现自己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失去了攻城的大好机会,后悔不已,但时不再来。
诸葛亮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沉得住气,淡定从容地把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消于无形。
因为知己知彼,所以沉得住气;因为胸有成竹,所以云淡风轻。因为沉着冷静,所以笑到最后。
欧阳修说:“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意思是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迅雷劈破柱子也不惊慌。
沉着淡定,是一种大智慧,更是一种大格局。
它能让人在狂风巨浪中扬帆远航,在险恶混战中笑傲江湖。
它能让人不拘于眼前的利益得失,在纵横捭阖中收放自如。
人,需要平心才能静气,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成事才能致远。
平心需要修炼,静气需要涵养。
涵养静气的过程,就是在追求一种平衡,营造一种和谐,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
沉着冷静,淡定从容,是我们立身做人的强大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