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几年前我有一位美女同事,和我不是一个部门,但我对她印象颇为深刻。我们所在的单位是报社的下属物流配送公司,简单地说,就是专门帮助报纸配送的,同时还做一些附加服务。她呢,在客服部门任职,平日就是接听电话,处理客户纠纷与投诉什么的,因为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一个月的薪资2500左右的收入。因为当时我负责优化客服部门的运营工作项目,后来我们渐渐熟悉起来。嗬,这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真吓一跳,这位美女竟然是90年代的高材生,毕业于某知名985学校英语本科。震惊过后,我纳闷了,为什么当年的高学历超级吃香的专业,现在竟然在这里做基础的客服工作呢?
于是,我问了她缘由,她是这么回答我的,“当年毕业后,我父母说女孩子要干一个稳定的工作,所以托人找关系就进入了报社,但因为第一,我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第二,报社没有用的着英语的地方,所以我就只能进入发行部门工作。后来报社调整,发行部独立出来,我就进入了这个公司。再后来我结了婚生了孩子,家人说,女人要以孩子以家为重,所以我就进了客服部。”
我问,“进入报社是你想要的工作吗?”
“不想要,专业也不对口,但父母说女孩子要稳定,加上当时报社是个多好的单位啊,就这么进来了。”她回答说。
“你想过要辞职干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吗?"
“当然想过。刚进来的头几年,我无数次的想过辞职,可是无数次的又否定了自己,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觉得外面竞争激烈的世界自己没法适应了,所以就这样了。”
“你甘心吗?”
“不甘心又能怎样呢?我现在都这岁数了,孩子快上小学了,还折腾啥呢?”她幽怨的眼神一闪而过,立即斩钉截铁的对我说,“女人,还是要以孩子和家庭为重。”
这段对话之后,是我俩长久的沉默……
02.
一个学妹,她家和我家是世交,她爸爸经常到我家串门聊天,前些年的话题总是围绕在他女儿身上,比如,女儿如何如何捣蛋了,女儿如何如何不听话了诸如此类,这些年再提及他女儿总是一脸得意:我女儿怎么怎么。我想这是做父母的通病吧,上学时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好,工作了都是自己孩子好,呵呵。不过,我这个妹妹,也确实令我刮目相看。
姑娘当年毕业的时候,一心想去外面的大城市去看看,但是她父母死活不同意,说女孩子家家一定要在父母身边,外面花花世界多危险怎么怎么,而这姑娘谁劝也不听,倔强如一头驴;后来她父母实在没办法了,想了一招,不给姑娘一分钱,想着没钱姑娘能怎么出去呢?这姑娘也是一个一不做二不休的性格,“好,不给我钱是吧,我有手机啊,把手机卖了能换钱!”
于是,就这样,把一新手机变卖了1500元,买了一张通往上海的火车票,赤手空拳去了大都市。到地儿了后,先租了一间便宜的民房,然后开始找工作,但哪有那么一帆风顺立即找到工作的,人生地不熟,加上身上钱有限,每一分都得精打细算的计划,最困难的时候,一块钱买四个烧饼吃一天。后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移动在招聘,她去试了试,也许是她的刚毅,也许是她的精神,或许是其他的什么,她于千人中被录用了,一直到现在。
如今的她早已升为高级管理层,在上海也结了婚,买了房,买了车,生活过的有滋有味。现在再提及这些时,她还会感慨:”要是当年我没去上海,现在会是怎样?“……
是啊,要是”当年我没怎样怎样,现在会是怎样?” 这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当然,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当年要是我怎样怎样,现在会是怎样怎样?”
我们都知道,“知道”和“行动”中间永远有一条深不可测的、波涛汹涌的河流,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趟过那条河。
我们也知道,每个人都有惰性,都只愿意停留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里,不愿再向前一步;
或者只要有任何可借助的理由或借口,就会毫不犹疑的拿来,告诉别人,更告诉自己:“我是为了xxx才这样的。”人,也是唯一能够接受暗示的动物,这话说的多了,最后连自己也信了。老了的时候,会告诉自己或儿女子孙:“当年我如果怎样怎样,我现在也会怎样怎样。”
世界上也许什么都有卖的,但惟独没有卖后悔药的。这样的人,只能在“如果”里编造自己的梦想。
有时候,人和人的差距真的只是在于4个字: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你才会有势如破竹的气势;
破釜沉舟,你才会有壮士扼腕般的精神;
破釜沉舟,你才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动力。
即便摔倒又有什么,站起来,拍拍灰,继续向前走。
只要心在,人在,劲头在,一切就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