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热爱文艺片,那么恭喜你,《天才捕手》对你来说,就是一种可以细细品茗的享受。反之,那将是一场噩梦,从你走进影院的那一刻开始,噩梦就如影随形。
因为它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故事乏味至极,味同嚼蜡,令人昏昏欲睡,甚还不如一场差强人意的劣质小品能激起观众一星半点的笑声。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它是一部失败的娱乐片,没有一丝一毫的娱乐性。而且,更可怕的是,这种无聊的折磨持续时间长达两个小时。也就是说,当你从影院的座椅上醒过来时,电影还没结束。
两个老男人为了文学梦发了一辈子疯,彼此的情谊纠缠了几十年,直到一方去世,才以感叹号剧终。如果要我概括给一个普通观众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时,我会如是说。
没有人会对这样近乎神经兮兮的故事兴致勃勃,除非他能理解这种一连串的神经兮兮的情绪背后所蕴含着的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现在,切换为文艺模式。权且把自己当做一个文艺青年试试。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立足点是对文学和梦想的礼赞,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时代背景下经济的萧条,文学在这种时代下步履维艰,三个作家,一个编辑,合力诠释了那个时代文化的重量。
片名虽有“天才”的美誉,但其实是对一位默默无闻、恪尽职守的编辑致以的崇高敬意。他给予了落魄作家汤姆以最衷心的肯定,这种肯定并不是敷衍塞责的托词,也不是非理性的盲目,而是以敏锐的眼光和远见的卓识以及深刻的洞察力综合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当然,阅历也很重要,老练的营销手段也必不可少。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东风一吹,所以汤姆顺理成章的火遍美利坚合众国,成了炙手可热的天才作家,并载入了史册。他就是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代表作《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
片中昵称为汤姆。
大段大段的美式比喻从原作中流泻而出,人物与人物的对话之间也充溢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高雅的文学韵味,“一块石头,一片落叶,一条河流”“美丽的淡蓝色的眼睛,像一道耀眼的闪电,穿过我的身体,我呆呆地凝望着”“从阿尔及利亚到宾夕法尼亚,从连绵起伏的山峦到一望无尽的大海”“每天傍晚望着远方苍茫的落幕一点点沉入黑暗的余烬,我不知死亡何时会降临”……这些台词充满浓浓的诗意和高雅的文学情趣,你会赫然发现那是一个谈文学谈诗歌无比寻常的时代,说一连串文雅的话或诗一般的语言来撩妹都是那样的如痴如醉、妙不可言。甚至听一首陈旧的交响乐都能被大家拍手叫好。那是一个经济十分萧条而文学却十分璀璨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文学不可耻,诗歌很高尚,就像现在的人唱流行歌曲一样喜闻乐见、习以为常。
所以他们真的是疯子吗?非也!为了共用出版出一部好作品,两个男人相爱相杀,互撕互怼,大段大段地删减修改不必要的细枝末节,二人磨合了很久很久,甚至与家人大吵大闹、分崩离析,汤姆的妻子更是拿出手枪要将编辑铂金斯击毙,理由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你抢走了他(汤姆)”。
这种举动和行为放在现代人的眼里无疑是“同志”的既视感,但其实他们之间却是实实在在伯乐与千里马的相知相惜或者周子期与俞伯牙心有灵犀的友谊,根本上与“同志”无关,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便是铂金斯和汤姆之间友谊最好的诠释。除此之外,他们对工作的热忱和对文学事业兢兢业业乐此不疲的深耕易耨,也是当今时代的编辑和作家们应该学习和效法的榜样。尤其是编辑铂金斯,对人才的爱惜和襄助更值得人尊敬。
但是人一出名可能就会得意忘形,就会忘记初心,沉湎于自高自大或纸醉金迷的奢华里不可自拔,我不得而知历史上真实的托马斯是否因沉浸在巨大成功后的吃喝嫖赌中糜烂而死,但好在影片中给出了一个让大众喟然长叹的结局:托马斯虽溘然长逝,但却在临终前渐渐清醒,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愧疚和对挖掘出自己才华改变自己命运的编辑铂金斯致以最衷心的感谢。这样的清醒,也算得上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