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音君说茶!
开篇头条——政和白茶
茶的世界丰富多彩!白茶更是茶界的一朵仙葩!要了解政和茶首先要了解北苑茶。北苑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最著名的御茶,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闽龙启元年(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钧的年号,公元933年),建州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有位茶园业主张廷晖,在凤凰山(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经营方圆30里的茶园,因战事频繁,难以为继,就将茶园全部献给闽王,作为皇家茶园。茶园地处闽国北部,故称“北苑御茶园”。所产之茶称“北苑茶”,上贡闽国和后来的南唐。北宋时贡茶生产南移到北苑,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炅年号,公元977年)在凤凰山设漕司行衙,置北苑御焙(官焙),派漕臣督造北苑御茶。北苑贡茶以龙凤图案的模具制作蒸青团茶,又称龙凤茶、龙团凤饼、建溪官茶等,先后有龙凤团、小龙团、密云龙、龙团胜雪等几十个品种。
民间私焙(壑源等)也随之兴旺。鼎盛时期,有官私茶焙1336处。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诗人陆游赞誉为“建溪官茶天下绝”。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凤团茶,官焙衰亡,团茶向散茶演变。从五代至明代,北苑茶上贡四朝(五代的闽和南唐、两宋、元、明),历时458年,谱写了中国茶叶史上最璀为璨的一页。北苑贡品有龙团凤饼、胜雪、紫笋、雪英等等。北宋名茶排行榜中有二十种名茶,白茶为第一。
北宋的白茶是什么茶呢?当然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按照茶叶制作工艺来区分的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贡这类白茶。当时的白茶成品是经过蒸压制成的团茶,用茶模压制成圆形、菱形、梅花等等。有人说是白叶茶,安吉人说是安吉白茶。实际上,白茶就是政和大白茶树芽叶制作的茶。
丛丛佳茗被岩阿,细雨抽芽簇实柯;
谁信芳根枯北苑?别饶灵草产东和。
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框贩去多。
这是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政邑知县蒋周南写的一首《咏茶》诗,述事甚详。从本诗中可以看出清初政和县(注:政和别号东和)产茶的盛况,连著名的北苑产区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到了,茶工雇佣一空,可能当时政和县山区无茶行、茶庄的设置,一筐筐的茶叶被茶贩运到武夷山市出售,名茶流失,使这位知县不禁生出无限感叹。从中我们也了解到了政和白茶的珍贵与受欢迎程度。
政和白茶,福建省政和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政和白茶以中国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茶政和大白茶品种为原料,经政和县茶农特有的制茶技艺加工生产的,所产政和白茶具有鲜纯、毫香、凉爽的品质特征。不仅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功效,还具有降血压、解毒、止泄、杀菌、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功效。驰名中外,在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
政和白茶原以菜茶品种的小芽为原料,清朝初年,政和铁山发现大白茶树种(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逐广为栽培,并以此为原料制出白牡丹、白毫银针、寿眉、白毛猴、莲心等多个优质白茶品种。
白毫银针,简称银针,又叫白毫,也被人多称白毫银针,按制茶种类分,属白茶类。政和白毫银针的成品茶外观茶芽肥壮,满披白毫,色泽灰绿,闪烁如银,挺直如针。茶汤呈杏黄色,清澈晶亮,香气清鲜,入口毫香显露,滋味清甜鲜爽,叶底:匀整,明亮 。白毫银针是茶叶珍品,采摘于政和大白茶明前肥壮之单芽,经萎凋、低温烘(晒)干、捡剔、复火等工序制作而成。是政和所产的珍品白茶,曾多次荣获国家名茶称号,请鉴赏她全身满披白毫、纤纤芬芳的外形。
白牡丹的制造不经炒揉,只有萎凋及焙干两道工序,但工艺不易掌握。白牡丹两叶抱一芽,叶态自然,色泽深灰绿或暗青苔色,叶张肥嫩,呈波纹隆起,叶背遍布洁白茸毛,叶缘向叶背微卷,芽叶连枝。汤色杏黄或橙黄,叶底浅灰,叶脉微红,汤味鲜醇。
关于政和白茶的起源有几个传说:
1.摇钱大白
2.银针姑娘
3.白牡丹茶的传说
这些故事和传说也是非常值得了解和细细品味的。对于我们认识白茶有非常大的助益!留待以后细细探索!
作为中国白茶重要主产区,政和县白茶渊源极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到宋代,政和已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银针茶备受推崇,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1115年(宋徽宗政和年间),当时的关棣县因进献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明朝,政和白茶产量已具相当规模,到了清朝时期,进入鼎盛。迄至清咸丰年间政和始有茶叶加工场所。《茶叶通史》载:“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千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箱”。特别是1879年(光绪五年),铁山村发现政和大白茶(一说在咸丰年间发现)并得以大量繁殖推广,勤劳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为原料,制作的各色名茶相继问世,品质大幅度提高。
陈橼专著《福建政和之茶叶》(1943年)述:“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与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远销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专销安南(即越南)及汕头一带;再次为销售香港、广州之白牡丹,美国之小钟,每年总值以百万元计,实为政和经济之命脉”。民间流传“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茶叶与银针”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对茶叶生产的扶持,政和县茶叶生产得到发展,茶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和县充分发挥区域、生态、绿色优势,茶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政和县传统主导产业。政和县内的石屯、东平、熊山等镇均是白茶的重要产区,分别种植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号等品种。
2002年,该县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白牡丹城牌白茶在中国(福建)茶叶博览会上获金奖。2009年3月,政和白茶跻身地理标志产品之列。2002年中国(福建)茶博会名茶评比中,政和县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白牡丹城”牌白茶荣获金奖,2003年中国(上海)茶博会名茶评比中,政和县闽辉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正禾”牌白茶又荣获金奖。
关于皇帝赐县名“政和”的由来有必要再说一下
“政和”的县名由白茶得来。北宋时期,建州府(中心位于今建瓯市)制下有一个小县叫做关隶县。中国地形西高东低,而关隶县则是东高西低,一江春水向西流潺潺流去,关隶处在闽水源头,两岸风景秀丽,遍生名枞。宋代的皇帝都喜欢喝茶,朝廷的官员们发现闽北特别适宜种茶,所以在这一带开辟了北苑御茶园,关隶茶园是御茶园的东园。北苑有38个官焙,私培1336个,做出来的最好的茶要进贡给皇帝。那时候,政和县境内的感化里、长城里、高宅里、东平里、东衢里等等都是有名的茶焙。负责进贡茶叶的是福建转运使,他们常常四处打听,搜罗斗茶中胜出的茶品进献给皇帝,朝野上下斗茶之盛行一时。到了宋徽宗当皇帝的时候,茶叶生产和文化都达到鼎盛。因为皇帝好茶,各茶焙的制作工艺、茶叶品质、包装(那个时候用竹筐)一个赛过一个,一年胜过一年。
话说徽宗皇帝喜欢喝野生白茶制作的茶,那茶没有取名,因为茶叶上覆盖着一层白茸叫白茶,制出来的茶品也就叫白茶。野白茶很少,关隶县一些人家的茶园倒长着几棵,每年制出的茶也都送往北苑。原料品质好,但制作工艺总被福建转运史们挑剔来挑剔去,认为没有做到最好。公元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春天,关隶县茶焙又一次采下白茶嫩芽制造了一款极品——白毫银针,茶一出焙就在斗茶中取胜。由于以往的印象,送到北苑的时候被冷落在一边。那么这一款茶后来又怎么进的内廷?传说与蔡京有关。
历史上当过福建转运史的人大多是茶家,比如:蔡襄、贾青、郑可简、丁谓。其中蔡襄还是书法家,他的书法和茶学影响了他的堂弟蔡京。蔡京与徽宗皇帝十分投合,两人都是书法高手。对于茶,蔡京不仅善于品饮,而且是茶叶经济专家。他先后对茶叶营销和税收进行了三次改革,第三次改革在政和年间,被称为“政和茶法”。“政和茶法”一实行果然很有成效,不仅促进了生产,而且增加了茶叶税收,皇帝非常高兴。把各地进贡上来的好茶分赐给众臣,或召集群臣共饮是徽宗皇帝的习惯,蔡京是陪同品茶最好的人选。蔡京老家在福建莆田仙游,对于自己家乡福建好茶再熟悉不过。
这一年,政和县有个姓陈的政和杨源人在宫里当太监多年,被恩准回乡省亲。政和五年春天,陈太监回到京师,捎了几饼在当斗茶中取胜的茶送给福建老乡、当朝太师蔡京。这位行家一看,此茶正是当今皇上曾经称道过的白茶,而且这几饼工艺精美绝伦,实在令人爱不释手。蔡京看茶饼的成色知道是新銙,又见其中一饼莹润可爱,隐约有幽香,断定是绝品。于是,把饼装入袖中,兴匆匆往内廷而去。好茶要有知音,才能得茶趣,爱茶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虽然老蔡这个家伙贯于逢迎拍马屁,本来早就被徽宗罢官“靠边站”了,后来投了皇上的爱好,送了好书画才得以复职的。但是在好茶上,蔡京的确是有眼光的高雅之人。在政和年五年这个春风和煦的下午,白茶的香气与醇厚悠悠然沁入肺腑,蔡京看到“老板”脸上露出了难以言传的喜悦。那是一个美妙的瞬间,“好茶……”天子似言非言,语调飘浮起来。既然是这样,蔡京就打算顺便做一做好事,给关隶县讨个赏赐。
“献茶的如今还住在驿馆里,人家可想着官家有没有赏赐呢。”蔡京故意这么说。
“哪里来的?”
“关隶县,福建路,如今在建州府治下。那茶与官家称道的壑源茶最近,正在官家的北苑地界上。”
“哦,那朕怎么没有听说过?”
“那方面来的茶,叫法都有规矩,或称建州茶,或称建溪官茶,所以官家并不知晓。”
“既是茶做得好,又是爱卿的老家,那么就依爱卿所订的‘政和茶法’,赐名‘政和’吧。”
赐名的事像一阵春风飞快地吹到了当地,关隶县官兵、百姓山呼“万岁”,口头、书信人人改称“政和”。此时的天子却开始后悔了,他的年号改来改去,没有一个比得上“政和”。政通人和啊,哪朝哪代的皇帝不想如此?但是九五之尊,金口玉言,赐就是赐,也不好收回来。过了四年,徽宗皇帝终于依依不舍地改年号为“宣和”。政和县这个因茶而得来的县名一直沿用至今。“赐县名”这件事对于政和实在是值得欢庆的事。关隶,望文生义可以解释为关押奴隶,或者苦役犯的地方,所谓“氓隶之人”。一旦改成“政和”就是天地悬殊,万象生辉了。政和因为茶,成了因茶得名的天下第一县,从此政通人和!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一家女儿不吃两家茶”,说的是一个女儿不许两家的意思。在这句民谚中,吃茶成了订婚的象征。而清代文学巨著《红楼梦》的第二十五回写道,王熙凤送给林黛玉暹罗茶时,开玩笑着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小说中的描写,也反映了茶在婚恋中的重要作用。
政和人甚至将男女青年订婚仪式称为“插茶”。这个称谓反映了茶礼茶俗已深入茶乡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蕴含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相传政和古时候有个名叫茗香的姑娘,她面容姣好,眉目清新得像雨水洗过的新茶;她脚步轻盈,活泼机灵得像是茶山上的小山麂;她歌喉婉转,歌声甜润得像红茶的绵柔回甘。最特别的是她常年在茶山上种茶,在茶坊里制茶,又生性嗜好饮茶,浑身上下时刻散发着茶味清香,香气清新持久,常常是脚步还没到,茶香袭人来,只要是闻到那股淡淡的茶香,人们就知道是茗香姑娘来了。
有一年天时不正,本该春雨绵绵的日子却旱得一滴水也不见落下,茶农都很焦急。传说政和县有一位名叫“银针姑娘”的美丽女茶神,守护着连绵的茶山,庇佑茶农们风调雨顺,茶树青青,而这位善良的茶神最爱听的是茶灯戏,所以人们常常在茶山唱茶灯戏给她听,请她保佑茶山有好收成。茶灯戏常常是一个生角和一个旦角对舞说唱,用优美的身段和动作,诉说男女爱情悲欢离合。它在政和县东平镇一带流传了几百年,当地的茶农们,特别是男女青年都爱唱。二月里,茗香姑娘和女伴们一起结伴上茶山唱茶灯戏,清歌敬茶神,祈盼年景丰。“春呀春芽芽嘞,春风春雨采新茶。绿的是清明茶,红的是工夫茶,又长又白银针茶……”姑娘们的歌声在茶山上飘扬,突然对山上传来浑厚响亮的对歌声: “绿的是清明茶,红的是工夫茶,又长又白银针茶。叫声我的妹呀,我的妹嘞,卖了新茶备嫁妆……” 茗香姑娘偷眼一看,对面山上是邻村的后生青岩。他壮实魁伟,双肩宽厚得像是能扛起一座小山,他歌声热烈,能把寒冬的积雪融化。也许是因为他的眼睛比茶叶上的露珠还亮,也许是因为他的声音比茶山的清风还温和,茗香姑娘被深深地吸引了,她大胆地朝着翻山越岭走过来的青岩唱起了《十二月采茶歌》:“正月里采茶是新年,绣鞋踏在青苔上……”,青岩热烈地回应:“二月里采茶龙抬头,阿妹南楼抛绣球” ……他们从正月唱到了腊月,歌声越唱越响,情意越唱越长,就这样一对善良勤劳的青年相恋了。他们常常结伴上山松土锄草,双双采茶炒茶,因为爱情的滋润,茗香姑娘身上的茶香更浓了。
有一天,他们俩一起上茶山劳作,城里的恶霸高员外领着一帮家奴,带着一批金银珠宝赶到了茶山上。原来高员外看上了天生香气迷人的茗香姑娘,想要娶她做第五房的姨太太。他满心以为只要稍稍炫耀一下自己的财富,一个乡下穷苦茶农人家的姑娘一定会乖乖地跟他去享受荣华富贵,没想到他的求婚被茗香姑娘一口就回绝了。他一气之下就命令手下的狗奴才动手烧了茶山,锄倒茶树,想要断了茶农们的活路。
为了保住茶山,茗香姑娘悲愤地对高员外说:“别动乡亲们的茶山茶树。想要我嫁,我要先摆茶敬乡邻。”高员外满口答应“可以可以!”茗香又说:“我要宝钗插发髻!”高员外连连点头“没问题没问题,只要你肯定嫁,我一定打一支珍珠玛瑙镶金玉的宝钗送给你。”红茗香姑娘说:“那好,等到了我摆茶敬乡亲的那天,我当着大家伙儿的面戴上了哪只钗我就进哪家的门做哪家的人。”高员外满心欢喜地赶回家去叫能工巧匠打造镶金嵌玉的贵重钗子。
到了清明节前夕,茗香姑娘精心制作好了明前茶,她把左邻右舍,街坊乡党都请到了自家的大厅堂上,摆上了茶壶、茶杯、茶洗、茶垫,又用红泥小火炉生起了火,烧得一钵清水直冒蟹眼泡了,这才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为乡亲们敬上一盏盏色醇香浓的工夫红茶,这一切,她做得不慌不忙,高员外也带着一帮恶仆挤在厅堂里,盯着她左看右看,看得口水直流,心花怒放。等到乡亲们都品到了新制的明前红茶,茗香分别给高员外和青岩倒上了香茶。高员外得意洋洋地送上一支镶着七颗宝石的金钗,青岩送上的,却是一支不起眼的木钗,这木钗乡亲们一看就都知道是用茶树枝做成的。高员外以为自己送的宝钗十分贵重,一定能打动姑娘的芳心,就等着茗香姑娘把宝钗插上秀发,好迎娶她进门。没想到茗香姑娘看也不看宝钗一眼,落落大方地接过青岩手中的木钗当众插在头上,大声说:“我要嫁就嫁有情郎,黑心恶霸你休想!”乡亲们都为茗香姑娘喝采,大声嘲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高员外。高员外气急败坏地命令手下动手抢人,烧茶山,锄茶树。一时之间闹得沸沸扬扬,场面十分混乱。大家正在为茗香姑娘着急,为自家的茶山茶树担心,突然天空中传来一阵飘缈的茶歌声“春呀春芽芽嘞,春风春雨采新茶。绿的是清明茶,红的是工夫茶,又长又白银针茶……”满山茶树上的新芽一枚一枚腾空飞来,像钢针一样刺穿了狗腿子的手掌,刺瞎了高员外的狗眼,刺得他连哭带喊地带着恶奴跑回了家,再也不敢来茶乡聒噪了。在乡亲们的欢笑声中,青岩和茗香手牵手幸福地站在一起向大家宣布:感谢茶神银针姑娘做媒结成好姻缘,今天就是我们订亲的好日子。在大家的祝福声中,期盼已久的春雨也来凑趣,浠浠沥沥地下了起来。
从那以后,政和茶乡的人们都把订婚称为“插茶”,在订婚宴上,新娘子都要为宾客敬茶,这样的习俗一直传到了今天。
“中国白茶之乡”——政和,茶香飘千载,浸润着人们的生活。"政和白茶的高贵品格凝聚了青山绿水的厚爱。发扬白茶的品格再加上政和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政和会有一个欣欣向荣的明天,中国的白茶产业与茶文化也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闲暇之余,与家人朋友意思泡上一壶白茶,谈天说地,讲述闽北历史风物沧桑变化。我想也是人间美事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