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只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无论以后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都可以获得美好的前途。孩子就像一块“田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不种就荒芜,光长野草不长苗。 孩子就像一块“田园”,不是一张张可以随意涂画的“白纸”、也不是一个个能够随便灌输的“容器”、更不是一块块可以任意开恳的“土地”,而是一个个看得见、摸不着的鲜活的“心田”。 教育者在孩子的“心田”里播种什么,就会发什么芽,开什么花,结什么果。
从心理学观点看,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是非常宝贵的,它是推动幼儿获取新知识的主要动力。
文森特·鲁基洛曾说过:“好奇心、求知欲和善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引擎。”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
好奇是孩子探索科学知识的动力,是启迪孩子智慧的火花。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孩子有好奇心,才会对不懂的新事物产生怀疑,进而发问或从实践中去探索。
要想孩子超过自己,就一定要保住孩子的好奇心!
首先,大人要有童心,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孩子的好奇。 其次,不要敷衍孩子,要给孩子好奇心的提问以满意的回答;如果不懂,就带孩子一起去找答案。对孩子的提问,家长可以不马上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更强的好奇心。最后,允许孩子探索。家中如果有贵重东西,尽量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若是被他看到了,并拆了,千万不要责备他,否则会对孩子的好奇心造成致命的打击。一个人如果没有好奇心,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平淡无奇,他就不可能会有发明创造,更不可能做出伟大的事业。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好奇心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坚韧毅力。切不可当头一棒,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孩子不喜欢阅读,绝大部分原因要归结为家长没有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选择适合他们的书籍,更有偏激者认为看书就是为了学习而不是领略阅读的乐趣。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想让“阅读”变成“悦读”,从第一关的选书开始,就要坚持以儿童视角为本:要选择理解儿童的、能表达真实情感和真实情绪的;选择儿童感到有趣的、美好的、幽默的、能触动儿童心灵的;选择能给儿童带来温暖的启迪和安慰的。
要孩子达到真正意义的独立阅读,必须度过一个“共同阅读”的时期,没有哪个孩子可以例外。有人做过这样的差异化研究,有父母陪伴的阅读和没有父母陪伴的阅读,前者的孩子爱上阅读,建立阅读习惯可能更容易。这不是吸引孩子眼球让孩子无法自拔的电视,你放着他看,你离开就可以。如果孩子能有一个亲子陪伴的共同阅读期,并且坚持得越好,间断性越短,那么孩子就越容易自主地独立阅读,而阅读的力量也会在孩子的小学、初中以及将来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