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 日课172丨最简单的科学决策法
今天咱们说一个特别实用,同时也是特别高级的技能:科学决策。
咱们精英日课最近一直在说,专家意见也好、面试获得的第一印象也好,最后都不如数据分析好。除非你能花很多时间深入了解一个事物,否则最好的办法就是做点数值计算。可是数值计算往往都特别专业,可能需要用到复杂的模型和算法,还有“大数据”,也实在不适合日常使用。但是今天我们有个好消息:你根本不需要什么复杂算法 —— 最简单的数值计算就足以让你的决策水平大大提高!昨天(4月19日)哈佛商业评论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为复杂决策创造简单规则”( Creating Simple Rules for Complex Decisions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和几个研究机构的四位研究人员 Jongbin Jung,Connor Concannon,Ravi Shroff,Sharad Goel,Daniel G. Goldstein。这篇文章是个研究介绍,他们的原始论文还是预印本状态,尚未在学术期刊发表。
包括专家在内,我们平时考虑个什么问题,往往会参考很多很多因素。我们心里往往拿不准哪些因素重要哪些因素不重要,而且我们特别容易受到短期情绪的影响,可能最后促使我们下决心的都是一些很偶然的原因。这种决策方式是不行的,可能同样一件事,你当时的心情很容易就影响了你的决定。
科学决策的关键,是你需要一个“系统”。你建立一套规则,有什么事就按规则办。那么也许规则本身也不科学,但是有了规则,至少你的决策是前后一致的,不会随心情改变。而斯坦福大学这篇文章说的就是,哪怕是特别简单的规则,也能给我们非常好的结果。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是一个法官。嫌疑人犯了法,被抓住了,在正式宣判之前,法官有权力让他暂时回家等着。这也是因为犯法的人实在太多,如果都关在看守所里 —— 相当于中国的“拘留” —— 也实在没有那么多地方。那么你作为法官,就要评估让谁回家等着的危险性小,也就是说,这个嫌疑人有多大可能逃跑,根本就不回来参加庭审。现在美国通行的做法,让谁暂时回家,这个决定全凭法官个人的主观判断。但是现在我们换个办法,用一个简单规则做决定。
首先,你看看一个嫌疑人会不会逃跑,跟哪些因素有关 —— 不用选很多,比如这里我们就选两个:嫌疑人的年龄,和他以前曾经逃跑(其实就是在约定的出庭日期没有出庭)次数。
第二,你建立一个简单的打分系统。这里研究者制定的打分系统是这样的 ——
年龄方面,越年轻的嫌疑人越不靠谱,所以年轻人分高:18-20岁的算8分,21-25岁的算6分,以此类推,51岁以上就算0分。
历史逃跑记录方面,当然是以前曾经逃跑次数越多的,得分越高:没跑过的0分,跑过1次的6分,跑过2次的8分,3次9分,4次及以上都是10分。
第三,每个嫌疑人的总分,就是把前面两项的得分相加。然后你指定一个分数线,达到这个分数线的就关着,没到分数线的就放他回家。整个计算过程如下图所示 ——
在这个例子里,研究者定的分数线是10分。那么如果有一个嫌疑人的年龄是32岁(2分),此前有过一次逃跑记录(6分),他的总得分就是8分,没到分数线,所以你就可以让他回家。就这么简单。你可能觉得这也太简单了 —— 其实方法简单,背后的原理没有那么简单。
研究者在背后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他们把这个简单规则的判断结果和真实的法官判断结果做了比对,结果是简单规则完胜法官的个人判断,所以有规则就比没有规则好。另一方面,他们还跟使用“大数据”的复杂算法的判断结果做了比对,结果是几乎一样!也就是说,你根本不需要什么复杂规则。但是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还有一个关键问题 — 这个打分系统的分值,是怎么确定的呢?难道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吗?不是。严格来说,想要得到一个合理的规则系统,你得这么办 ——
选择相关变量。也就是说,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最终结果?这里研究者选择的是年龄和以往的逃跑记录。
使用标准的统计回归算法,借助若干已知的数据,计算每个因素对最终结果影响的权重。你的打分系统的分值就是从这个权重里算出来的,具体的计算方法,请查阅这个研究的原始论文。
从第二步算出来的分值其实太过精确了,你直接把分值四舍五入成整数就行。
所以,获得规则也不是很麻烦。而这套系统非常好使。研究者在22个不同的领域测试了这套办法,效果良好。
丨万维钢的评论
我想说的是这并不是一个新思想。人们早就知道,对付复杂系统使用简单规则其实就非常有效。专家常犯的错误是他们考虑的因素太多了。专家总想注意一些别人不会注意的地方,越想越复杂,结果就是钻了牛角尖,还容易“过度拟合”。按照规则打分的方法虽然简单,甚至看上去非常粗糙,但是胜在两点。第一,它只考虑最重要的因素,很稳定。第二,它不受人的情绪影响,很客观。
我们今天说的办法还要用统计方法计算一下打分系统的评分数值,这其实还不是最简单的方法。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还专门讲过这个思想,他说,你根本都不需要设定什么权重!卡尼曼1955年在以色列军中设计了这么一套简单的评分表来评估士兵素质,效果非常好。我觉得这里面最有意思的一个事实是,你使用更复杂的评分办法,或者是计算权重,或者是用什么大数据统计算法,得到的结果并不会比简单方法好很多。
但是我们还是得明白,这套简单方法最适合的是做出快速的、大量的判断。法官可以用它来判断是否释放犯人,公司可以用它来招人,你也可以用它来筛选潜在的相亲对象。但是,如果涉及到不常发生的、值得花时间的决策,那最好的办法还是深入了解。比如你可以用简单规则先选出来几个相亲对象,然后跟他们深入交流选出一位当男朋友,再跟男朋友更深入地交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再决定是否结婚。
丨由此得到
斯坦福论文的方法还不够简单,咱们干脆就用卡尼曼的方法吧:
选择几个你认为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要超过六个。
按照比如说满分十分的统一标准,对每个因素打分。
把分数简单相加获得总分。
比如你手里有50个人的资料,你想从中选择五个人相亲。那你先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几个可以量化的因素 —— 不用太多,选三个吧,比如说长相、学历、收入。然后你对每个人在这三项打分,计算总分。然后你选择总分前五名就行了。这比全凭感觉强很多很多,也许你能打败大多数相亲专家。
丨一个思考
我还是想说,这个事实特别有意思:简单规则得到的结果并不比大数据复杂模型的结果差。这对“大数据”可不是好消息。事实上,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统计方法的局限性非常明显 —— 想要真正进一步提高准确度,你就非得“意会”不可。
王煜全 周末问答|国家队现实,但并不短视
问:
节目中提到,一旦有大公司介入,那么创业公司退出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对于这句话,怎么去理解?
王煜全
准确来说,一旦大公司参与投资,创业公司的投资人和创业者退出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增加。
风险投资,公司经过融资,价值增加,但始终是纸面价值,最后真正兑现价值(也被称为“退出”)只能通过上市和被并购。上市后,股份转换成股票,就可以在股市上流通,相当于和现金交换;而通过被上市公司收购和并购,相当于把自己的投资间接转换成了上市公司股票。
如果创业公司最初就被上市公司投资(战略布局),意味着未来被收购的可能性很大,公司创业者和投资人套现退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问:
中国是个实用主义国家,特别喜欢用市场和资本的力量直接入股或者并购那些科技成熟的公司,但国家队这种并购的行为是不是对大部分公司都合适,还是只对小部分公司合适?
王煜全
中国并不完全是实用主义,准确来说,中国是个现实的国家。但现实并不代表短视,众多失败案例已经证明——直接并购而不考虑未来长期布局,是不可行的。
原因:首先会为政治付出溢价,政治上可能遭遇阻挠;其次会为经济付出溢价,就像你计划买走别人正在下蛋的鸡,对方就会把未来的预期收益都算进来,你肯定要付出更高昂的价格;最后,还要为文化差异付出溢价。
问:
就硬件领域的战略来说,VC和天使轮的提前入场和有国家队参与的硬件孵化器相比,王老师觉得利弊如何?我觉得虽然良莠不齐,但国家队财大气粗,一不在乎、二不会错失机会。
王煜全
不能全部依赖国家,科技已经在各个行业井喷,国家实现全覆盖是不可能的。而在科技前沿领域,国家只适合在局势明朗时介入,因缺乏风险机制,国家队更追求稳妥,不参与早期投入。
孵化器也和早期投入相关,建议交给民营企业做;国家队可以为创业提供一部分优惠政策,包括提供办公场所等,降低创业成本。
另外,孵化器的租房和帮助企业发展的职能应当分开,多数孵化器只是租房,没太大意义;而帮助企业发展才是孵化器真正的价值,例如国外的Y Combinator或MassChallenge。
今天是前沿侦察的第311天。
逻辑思维 罗振宇:【绝对真理】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你看,从他们父子二人的话语里就感受到了一个明显区别:身为总统,老布什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个决策都小心翼翼;而小布什,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得到了上帝的支持,所以他说话有一种不容质疑的权威性。给我意见和看法的是上帝,你要不满意就亲自去问他吧。这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他的那种权威感,让他很轻率的就做出一些重大决策。
很多人都知道,小布什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做过六年的德克萨斯州的州长。有人做过调查,在这六年之中,小布什一共签发了一百五十二件死刑执行案。这个数字听上去不多,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放到美国历史里做横向对比的话,就会发现小布什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处死犯人最多的州长。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人质疑了,小布什自己也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所以他特别公开宣称:每一件死刑案件送到他桌上,他都仔细考虑过各种因素,确认犯人的确有应该被处死的充分理由。于是,有人就好奇,这位德州州长究竟是怎么“仔细考虑各种因素”的呢?就有人找到了他当年的行程表,仔细检查一下,发现每一次有死刑处决令的时候,小布什只会和德州的检察长谈上半个小时。一个生命该不该被处死,他居然半个小时就思考完了,这么短的时间,根本不可能看完整个案件的卷宗,最多也就是听一下检察长的简单叙述,然后问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找到他自己认可的那个点,这个字就签了。
这就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在签发死刑这件事上,小布什觉得自己绝对正确,因为在生命这件事情上他没有任何反悔的余地;第二,就是人的生命这件事,在他看来并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事儿,甚至不值得花费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思考。知道上面这些背景,我们回头再来看伊拉克战争,就有不一样的感觉了。我们都知道,老布什与小布什都打过萨达姆,但他们的结局却完全不一样。老布什打的那一场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不仅老布什的支持率直线上升,打破了半个世纪以前杜鲁门的记录,而且让美国有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而小布什的伊拉克战争就远远谈不上成功了。虽然萨达姆被干掉了,但是除了搅乱中东政局之外,没有任何收获。发动战争的理由是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结果也没从伊拉克找到这些武器。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就说,当时在小布什带领下的美国,就像一只被苍蝇叮咬的公牛,不顾一切地撞进一家瓷器店,大肆破坏,而且还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小布什相信世界上有绝对真理。小布什经常在媒体面前肆无忌惮的谈论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单单是他个人喜好的问题,他认为上帝就是绝对真理,而自己因为虔诚的信仰上帝,所以得到了绝对真理的支持,他自己就是绝对真理。
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第一,除了上帝这个绝对真理之外,再没有他觉得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包括别人的生命;第二,因为他感觉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所以做任何决定都非常草率,不管是批准死刑还是发动战争。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真理,我不知道。但是作为一介凡人,以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这个危害就很大了。说一个我自己经历的小事。过去,我经常参加一些研讨会,别人发完言之后轮到我,我往往会说:我说说我的看法、意见、观点等等。可是有一次,我和我们公司CEO脱不花,一起参加一个研讨会。我发现她的用词跟别人不一样,她说:“刚才听完了某某老师的发言,我说说自己的感受。”你看,“感受”这个词用得好。它既是我当下真实的观点,又隐隐然抬高了对方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强调,这只是我当下此刻的感受,不是深思熟虑的成型观点,更不是什么真理,留下了以后进一步迭代、提高、转换的空间。所以从此之后,我在类似场合发言,也学会了用这个词——“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一个小小的词,背后是一种留有余地的智慧,今天分享给你。
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绝对糊涂
吴军 第191封信丨子女教育(4):突破阶层和出国
系列的最后一篇,讲讲如何突破自己的阶层,以及对学生出国的建议。
中国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社会阶层上往上走,比自己强。这件事情做起来不容易。当然,如果做得聪明一点的话,效果会稍微好一点。
如果把阶层的突破大致分一下类,可以分为两种,即贫困阶层通过教育进入中产阶级,以及中产阶级设法变成精英阶层。
(看起来挺像从0到1和从1到n)
后一种要比前一种难得多。从贫困阶层进入中产阶级,在今天的中国还是能办到的,只要做到两点就可以了。
首先是父母和孩子有一个一致的目标,即父母支持孩子上学,孩子自己愿意上学。
中国目前高考升学率还是非常高的,除了那些不愿意读书的人,几乎所有人都能考上大学。在大学里,掌握一项或几项技能很重要,这是最立竿见影的。更重要的是,它与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的好坏关系不大。因此,对于最底层的人,只要能认真读书,并不需要成绩那么优秀,也能完成进阶的第一步。
这容易完成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大部分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产阶级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因此进入到这个群体的机会较大。但再往上走就比较难了,这是中国城市里大部分中产阶级遇到的困境。比如,很多人这一代做了工程师,他可能并不希望孩子读书还只是像自己那样为了单纯的一份工作,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进入到管理层、领导层,成为精英。这些家庭的孩子最累,因为家长不仅要求他们书读得好,而且还要培养他们各种特长。由于精英群体的人数少,中产阶级完成进阶的机会并不大,这是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不过,中产阶级难以完成这一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思维方式限制了自己和孩子的发展。
总的来讲我不赞同“起跑线”之说,但如果有什么起跑线的话,那就是父母的见识。当然,很难要求父母都能有见识,不过父母不断学习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好处。关于父母的精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在第28封信中已经有过一些介绍了。此外,中国父母的一个可以普遍改进之处是多陪伴孩子,而不是把他们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去带。从某种角度讲,父母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以及补习班和兴趣班,多少有些不负责任。
记者问我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什么时候出去留学是比较合适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问了对方一个问题,出国的目的是什么?将来是想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如果想在国内发展,为什么要出去?这个问题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必须先想清楚,再做出国的决定。
记者介绍,国内的很多大学教育在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上有所欠缺,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在这方面是比较重视的。他们的主编是在耶鲁读的书。据他讲:
我之前在耶鲁读商科,以及最近在哈佛修了一门心理学的课,发现很多的课是要求你事先有很多的Reading(阅读),美国大学要求的Reading比中国大学的要求多十倍都不止。它是要求你去思考的,然后你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来上课。
而且,课后的作业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做题,考试也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要你写几篇Essay(文章)或者一篇Term Paper(学期论文),这些东西它是逼着你去思考,去查阅更多相关的书籍文献资料,你要自己去找论文,找完了之后你还要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把它写出来,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启发心智、启发独立思考的方法。所以,我个人认为,出国学习,不是为了镀金,而是去体验一个启发心智、启发独立思考的教育环境。
对这个观点,我基本同意。
同样的本科教育,国外好的大学对启发人的思考,启发人的潜力方面比国内做得好,国内大多是给学生灌输知识。因此,我是觉得到国外读书的必要性,第一是了解世界,另一个是培养思维方式。
国内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接受“有标准答案”这样一个概念,这道题做错了,因为你跟我的答案不一样。
但是,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事都有对和错的答案,尤其是人文类的,绝对是没有的,只有一个合理和不合理的、好的和坏的答案,关键要看得到答案这个过程是否符合逻辑,你是否有证据来证实它。
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寻找绝对的对和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用这种思维方式做事情是做不好的。类似地,如果总是机械地按照领导说的做,人的创造性就全失去了。因此,在国外一些好大学里,学到思考问题的方法,远比学到点技能更重要。
至于什么时候出国,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三个阶段,就是看大家的家庭条件了。
在今天的一线城市,一个家庭供一个孩子出国在经济上并不是大问题。如果家人能够去陪读,那么当孩子能用中文能流利地写作时就可以出去了,比如说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都可以。然而,如果要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者朋友家,这时就要慎重考虑了,我还是觉得一个完整的家对孩子非常重要。
第二个可以考虑的出国阶段是读完高中,到美国读本科。中国现在很多留学生是在那个时期出国的。本科出国的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条件比较好,从小就上了国际学校或者顶尖的公立高中,有些甚至是海归的孩子。他们在读书时就没有打算参加中国的高考。还有一种人是在国内上不了985的大学,但是学得还算过得去。这些学生如果认真准备申请美国的大学,能上一所二流偏上的州立大学,这些学校的教育跟国内的985大学相比也不差。如果孩子的上进心比较强,过个一两年,转到更好一点的大学,我觉得这条路也蛮不错的。在国内上了大学,不仅没法转学,甚至不容易换专业。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能够在国内上985大学,国际交流的机会也蛮多的。然后到本科毕业的时候,去国外读研究生,这是很容易的。
当然,第三个出国的阶段就是本科毕业后出国读研究生,我本人走的就是这条路。
嗯(⊙v⊙)我本人也是走的这条路
对于是上中国普通的高中,还是国际学校,这是很多家长都有的疑问。记者的问题是这样问的:
刚才您也说到了国际学校,现在其实有很多中产家庭都在面临这个问题,我到底让孩子上公立学校,还是上国际学校?因为他们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一个更快乐的因材施教的环境下成长,但是有一些家长有很高的目标,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读常青藤的名校,比如耶鲁、哈佛、普林斯顿,但发现从中国大陆录取过去读名校本科的,国际学校的学生基本一个没有,反而是人大附中、南京外国语学校这样的公立学校更多。如果是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公立的重点高中的录取率是不是要比在国际学校高很多?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每个常青藤名校每年从中国内地录取的学生可能不会超过10个,这么少的数量是不具统计意义的。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都有好的和差的,最重要的是孩子是在中国参加高考,还是说一定要出国。这事先想清楚,因为路数是不一样的。
如果想参加中国高考进入中国的好大学,那么进国际学校肯定是考不上的。反过来,如果想去美国读本科,在中国读了普通的高中,哪怕成绩再好,申请起来也很难,因为美国的大学不是完全看成绩的,还要看是否做了很多社会活动,从高中开始就要准备社会活动,中国的高中基本上是没时间来干这些事的。所以在公立重点高中能被美国名校录取的,是凤毛麟角。
最后总结一下最近这几封来信的内容。我们读书要有目的性,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段,或许目标应该不同。虽然我们都希望通过读书能够进阶,而且从底层晋升到中产阶级比较容易,但从中产阶级跻身精英阶层就比较难了,这件事不能着急,要一步步来,要长期不断地努力。
新研究:老年痴呆的先兆(原题目:睡太多导致老年痴呆?)
我已经对这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标题党产生了严重的反感,我觉得有必要发泄一下
波士顿大学阿尔茨海默症研究中心在《神经学》上发表历时13年的研究成果:过度睡眠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是常人的两倍。
这个过度是指,每晚睡眠时长超过9个小时。
一般来说,身体得到完全放松通常需要7~9个小时睡眠,低于6小时就是睡眠不足;而背后的机理也已经为科学证实。
2013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睡眠不足会使一种叫做β-淀粉状的蛋白质更容易进入大脑。这种蛋白能够与大脑中的神经细胞结合,并阻碍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使人脑的各项功能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痴呆症。所以科学家们曾相信,更长时间的睡眠,可以减少这种蛋白质的沉积,从而降低得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研究中,科学家对接近2500人进行了13年的追踪调查,请他们报告睡眠时长,并监测他们的脑部健康状况,结果发现,每晚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出现脑容量缩小和多项脑功能障碍,患老年痴呆的比例是一般人的两倍。不过,这项研究只是证明睡眠过多是出现这种病症的先兆,而并不是致老年痴呆症的原因,因此即使刻意缩短睡眠时间也不能降低患病风险。
这项研究还发现,在过度睡眠的人当中,学历在高中以下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比例要高于常人6倍。这似乎可以推测,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会使人们对疾病具备更高的敏感度,从而更容易采取措施,加强预防。
根据美国阿尔茨海默症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全美平均每十位65岁以上老人,有一位是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率为10%。阿尔茨海默症已经成为美国排名第六位的死亡原因。在美国,根据从2000年到2014年的统计,造成死亡的其他疾病都在显著性地降低,比如,排名第一的心脏病,死亡人数减少了14%,唯有阿尔茨海默症所造成死亡的人数不断攀升。
目前,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成因还不清楚,但一些研究成果发现,这一病症和某些因素相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虽然老年痴呆不可逆转,但一定有手段进行预防和延缓。
第一是避免孤独。
2013年发表的一项持续三年的研究发现,长期独处的中老年人患痴呆的比例接近常人的2倍。虽然背后的机制尚不明确,但这个结果似乎表明,如果有良好的家庭或者社会关系,能够帮助大脑维持健康。
第二是避免高血糖。
来自英国巴斯大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与健康个体相比,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高的老年痴呆患病风险。根据这个研究,过量的血液葡萄糖水平会对一种酶造成损害,而这种酶是抑制早期老年痴呆症相关的关键化学物。
第三是幽默感的改变。
2015年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幽默感的改变可能是老年痴呆症的早期症状,比如对以往觉得好笑的事情不再感到有趣,还有就是对幽默的理解产生了障碍。研究人员解释说,幽默感是一个特别敏感的检测因素,因为它其实要动用大脑很多不同的区块,如解决难题,情感反映和社会意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幽默感是一种更微妙的记忆丧失。
第四是空气污染。
一项最近发表在《转化神经病学》的报告指出,被污染空气当中含有的可吸入颗粒会使患老年痴呆证的风险增加。在这项研究中,住在高速公路附近或者是人口密集的城市里的中老年女性,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增长了92%。
贝恩:金融机构如何数字化转型
著名管理咨询机构贝恩公司认为,如果想成为数字化领先企业,大多数金融机构都需要一次全面的转型,转型的关键在于开展全新的数字化IT运营模式。
技术已经被提升到了金融机构战略的核心地位, IT组织的升级成了高管们的优先任务。研究表明,有62%的企业缺少模块化的、灵活的架构来在数字化方面取得成功,但是一些行业领先的金融机构已经通过IT运营模式升级获益良多。
那么,想要转型的金融机构应该怎么做呢?通常会提出三大问题:
第一,应该怎样创建更加灵活的数字技术运营模式,来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
第二,应该怎样对传统堆栈进行现代化改造,来降低运营成本、更有效地跟全渠道业务模式进行协同?
第三,怎样在可负担的成本范围内加速对IT组织的改造,并进行有效管理?
用综合的方式来解决,不能处理其中一个问题的时候把另一个问题放一边,所以应该通过全方位升级IT运营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转型。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第一,金融机构要对IT战略重点达成一致,并且进行排序。
这个环节里,最具挑战性的要求是让业务和技术紧密结合。根据贝恩公司最近的调查,全球领先的金融机构在这一点上采取了重要行动,比如,某全球性保险公司通过召开跨部门讨论会的方式,让业务管理者参与到技术环节中,组建了小组式业务团队,这样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合作效率。
第二个建议是,提高交付能力。
通过敏捷开发和平台即服务来提高交付能力是新的趋势,对金融服务业尤其重要。敏捷开发,具体来说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可以独立运行的小模块,软件可以边开发边使用,跟传统的阶段式开发不同,可以在迅速变化的需求下快速开发软件。那平台即服务呢,就是我们说的PaaS,这是一种云计算服务,也就是不需要下载或安装,就能通过网络发送操作系统和相关服务的模式,它可以大大提高IT开发环境利用率。
第三个建议是,加强风险管理。
为了缩短周期、提高敏捷性,仅仅使用快速的迭代式软件开发还远远不够,所以需要在云计算背景下,建立持续交付流水线,并使用DevOps进行管理。DevOps是什么呢?就是英文的“开发”和“运行”这两个词的组合,是一种流程和方法的集合,保障开发、技术运营和质量保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整合。这样不仅能显著缩短交付周期,减少人工错误,还能降低成本。但采用这种模式就必须要加强安全和风险管理,经营风险是金融机构的本质特征,应该通过IT升级来应对风险。
第四个建议就是,从组织角度来看,自上而下地关注数字化升级尤为重要。
这不仅要求高层管理者关注组织模式,对员工的技能有也有新的要求,数字化既需要深刻了解客户需求的IT专家,也需要了解技术作用的业务高管。所以,要全面招募、培训新型人才,同时也可以和具有独特技能的企业合作,不断完善在技术各个领域的缺口。总结一下,大多数金融机构运营业务的IT架构比较复杂,但是通过改造和修补,系统架构是可以满足业务需求的。金融机构要抓住数字化机遇成功转型,就需要对战略重点达成一致、不断提高交付能力,同时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还要自上而下全面关注数字化升级。
更合理使用社交网络营销(原标题:点“赞”营销:作用到底有多大)
《哈佛商业评论》3月刊文章,讨论了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宣传能不能促进销售。
《财富》杂志评选的500强公司中,80%都有Facebook主页,而且活跃度很高,这是因为各个品牌的市场销售人员都觉得,通过社交媒体吸引粉丝,就能提高品牌的曝光度,最终提高销售量。
许多企业也的确发现,经常线上互动的客户要比不太互动的人花更多钱。
比如有研究表明,在一个月内给星巴克的Facebook页面点赞的人,以及在Facebook上有朋友给星巴克点赞的人,比一般人的月消费高8%,而且月交易频繁度高11%。
但是文章作者认为,这种我们深信不疑的逻辑,可能是本末倒置了。换句话说,去关注或者点赞品牌主页的人,也许原本就对品牌有好感,自然也会比不关注的人消费更多。
为了搞清楚,研究人员花了4年的时间,对1.8万人进行了23个实验。如果关注者没有关注某品牌,会有什么行为表现?
第一类实验是“点赞”到底能不能激发购买行为。
研究人员先邀请一半的参与者去给某个化妆品品牌主页点赞,并且发给每人一张礼品兑换券,而另一半参与者不需要点赞,也收到了兑换券,结果显示,两组人员的兑换券使用率几乎一样,也就是说,去不去点赞根本不重要。在相关的16项调查中,研究人员也没有发现关注品牌主页和购买行为有必然关系。
第二类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点赞会不会促进朋友购买。
研究方法是,每位参与者提供三个朋友的邮箱,研究人员给朋友们发送一张优惠券,但推荐信息不一样:第一种是“你的朋友在生活中很喜欢某品牌,并送了你一张优惠券”;第二种是“你的朋友在facebook上给某品牌点赞了,并送了你一张优惠券”;
第三种最简单,只说“你的朋友送了你一张某品牌优惠券”。
对比优惠券使用率后,研究人员发现,兑换最多的,是“线下”组,也就是朋友在生活中喜欢某品牌,其次是直接赠送组,最后才是点赞组。这说明在Facebook上点赞品牌,并不会促使朋友养成购买习惯。
不过,虽然点赞不会直接促进用户和朋友的购买行为,但并不代表点赞没有用。文章提到,“点赞”的最大作用是找到忠实用户,倾听他们的意见。不少品牌甚至从他们的忠实用户中发掘出了更好地营销策略,比如号召用户一起在网上使用某个词语做标签,或者将粉丝的反馈重点展示出来等等。
在其中一项调查中,某健康品牌花钱请facebook每周推送两个广告,只有给主页点过赞的用户能看到,最终效果非常明显。而在这之前,那些点赞用户的积极性和没点赞的人差不多。
文章还提到,最近十年来,社交媒体迅速普及,很多人认为,做广告只是往外推,社交媒体却是将用户拉到品牌这边来。因此,品牌对外宣传,做广告的行为会逐渐被社交网络营销取代。但研究却表明,如果我们在营销中只会拉,效果未必会好。要想做好社交媒体营销,必须推拉结合,一边运营社交媒体,积累粉丝,获得点赞,增强品牌认同;一边监控社交网络渠道,更准确地发布广告。
手游前辈的分享(原题目战略:手游行业生存之道)
【混沌创业营独家】杨祥吉对手游创业的一些心得。杨祥吉是尼毕鲁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尼毕鲁”是一家面向海外市场、专攻策略类游戏的手游公司,出品的帝国系列一直风靡至今。分享“打江山”和“守江山”的两大心得。
首先是“打江山”,手游创业该怎么赚到第一桶金呢?(起早,但你挣不到了)
杨祥吉认为,抓住早期风口,是手游创业的重中之重。2008年,iPhone刚问世不久,杨祥吉就看准了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当时,苹果还没有推出应用商店,也没有软件开发工具包,但杨祥吉已经开始研究怎么在iPhone上写程序。没过多久,苹果推出了应用商店,而未雨绸缪的杨祥吉毫无悬念的紧随其后,推出了三款应用,第一个是手机上的翻译软件,第二个是Twitter的客户端,第三个是Google read的客户端,结果上线第一个月,就获得了40万的收入。
2010年,尼毕鲁获得了经纬创投400万人民币的投资,有了钱之后该怎么把事业做大呢?杨祥吉发现,虽然当时全球已经有几千万iPhone用户,但却没有一款能联网的手机游戏。他认为,在iPhone上做网络手游,将是一个巨大的金矿。所以,杨祥吉做了一个决定,举全公司之力,打造一款面向全球市场的,能联网的策略类手游。在第二年,也就是2011年的4月,尼毕鲁的第一款游戏“海岛帝国”上线,并且给公司带来了很高的收入。这就是杨祥吉赚取第一桶金的心得,他自己的总结是,他只是率先发现了一个金矿,依赖信息不对称的机会,迅速实现了收入。
在经历了“打江山”,也就是创业初期之后,就该是“守江山”,也就是让公司持续增长了。
手游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各类规模不等的大小公司陆陆续续加入战场,那么,该怎么给公司建立“护城河”呢?
主要有三个方法:一是针尖化,二是全球化,三是通过投资建立生态协同。
尼比鲁在创业初期,就已经把握住的两个方向。第一是针尖化,就是整个公司几百人,所有的力量都在一个点上发力,只做策略游戏这一种类型,把它做到极致,其它游戏类型无论多火,尼毕鲁都不涉足。杨祥吉坚信,一个做到极致的策略游戏,一年可以产生100亿的收入,现在自己公司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未来要继续在这个方向上专注努力。
第二是全球化,专注海外市场。从初期的Twitter客户端、Google read客户端,到后来的“海岛帝国”,尼毕鲁一直立足全球市场,目前,公司80%的收入来自国外。杨祥吉认为,全世界任何一个有手机的人都有可能是尼毕鲁的用户,未来,公司也会继续立足海外。所以,国内的手游市场竞争就算再激烈,对尼毕鲁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第三是通过投资建立生态协同。游戏公司一般都会面临一个管理难题,就是对明星员工的依赖度比较高,一旦他们离开,对公司的影响很大。针对这点,杨祥吉的策略是做风险对冲,自己的人才会离开,别的公司也一样,而且能从大公司离开创业的,往往都是最优秀的员工。所以尼毕鲁会积极投资从大公司出来的、优质的创业团队。尼毕鲁的团队会和投资的创业团队一起办公,一起讨论项目,在知识、人脉、创意上发生很多的良性互动,而这种“投资潜力股”的做法,就等于是建立了一种面向未来的生态协同关系,里面很可能蕴藏着非常好的机会。
最后,杨祥吉认为,目前的游戏行业处在一个集中化的过程中,大公司越来越强,弱小的竞争者逐渐出局,而且,手游行业经过5、6年的积累,在游戏的设计、画面、玩法、运营、客服等各方面,已经形成了非常高的竞争壁垒,对于想要进入手游领域的创业者来说,成功将变得难上加难。
误区:管理能力就是领导力吗?
领导力不是管理能力。
关于领导力,梁宁说,其实是三个东西:选择喜欢的事,选择喜欢的人,以及认知现实的能力。
关于选择喜欢的事:做自己不喜欢不认可的事,过程中会受尽煎熬,遇到挫折就容易打退堂鼓。例如很多创业者都去追风口,只要看起来成功率高的,他们就去干,不管自己喜不喜欢,结果就是他们往往不能沉下心来真正去了解在做的事,自然很难成功。
选择喜欢的人,指的是要去经营与老板、同事、下属的关系,并让这些关系舒适、愉悦、安全。这其实是接纳别人的能力,我们接纳的人越多,面越广,也就越容易获得大家的帮助。你喜欢他们,他们自然就能感觉得到,这样你能凝聚人心,他们也愿意支持你。
认知现实的能力,说的是要根据客观事实,重新塑造自己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习惯,但到了新的环境,面对新的对象,如果那些习惯无益于进步,无助于解决问题,那就要主动敲碎这些习惯,要像变色龙一样,根据环境重建自己,做到与时俱进,能够审时度势。
一个好的组织,就是一个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这样的组织有三个能力:把人同化的能力、主动碎石的能力、以及分配养分的能力。
把人同化的能力,是当要将新人纳入组织时,首先要甄别他们与组织的匹配度,剔除那些不愿意适应组织,又对组织无意的人。而对那些进入组织的,要鼓励他们敲碎之前的价值观,带着积累的能力和经验融入系统。
主动碎石的能力,是组织要适应环境变化,就必须不断自我调整,比如阿里就倡导拥抱变化,也就有了轮岗文化。因为,时久,组织内部的岗位和职能,老员工的思维都会出现固化,不利于适应新环境。所以要主动把结石敲碎。
分配养分的能力,是指组织的价值观是唯一的铁律,但具备的业务能力要多元要升级。所以,当组织需要一项独到的能力和经验时,如果员工不愿意改变来匹配组织,那就选择各取所需,在一个阶段付出足够酬劳,将他的能力和经验吸收进组织,分给骨干员工,之后就不再需要了。
再谈价值感:马化腾的价值感,就是用户体验,而创始人的这个价值感,清晰且不摇摆的传递到整个组织,就形成了上下无争议的企业价值观,在判断一件事的时候,团队内部就不会产生争执,更不会分裂。
最后,谈管理能力:在生死期,企业最需要的,是领导者能够找出关键任务,然后带领团队破釜沉舟地完成任务,杀出重围,这是领导力。而生死期过后,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这个时候,就需要领导者用管理能力来建立系统,制定规则,培养骨干和强化价值感。所以,领导力不是管理能力,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承担着不同的作用,演绎着不同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