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开学第一天,班里面有个小男孩,从一进校园开始,就一直用手掰扯着他T恤上那个会闪的小灯,哼扭哼扭的好像是说“不知道它是不是坏了”。到了教室以后,他也有很多次跑到老师这里哭丧着脸哼扭着,大意是说“老师,我这个是不是坏了?”
看得出来他很喜欢这个衣服上的小灯,还有点引以为傲,很想让别人都看见。
我是这个班里的新英语老师嘛,所以一开始做了一个让大家互相认识的环节,请每一个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名字,说一说他们想说的任何的事情。然后轮到这个小朋友的时候,我看到他又把手放到了他的衣服上那个小灯上面,依然皱着眉头。我就邀请所有的小朋友一起来看他这个衣服上面的图案和小灯。我很夸张地赞叹说“哇,那个小灯是一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带的头盔,一按那个小灯就会一闪一闪的”,然后这位小盆友很迫不及待地说,“是一个骑摩托车的人,还拿着枪,还有一个炸弹”。我是英文老师,就顺着他的介(xian)绍(bai)用英文,用很欣赏、惊奇的语气跟大家讲了上面有什么。他用中文跟大家介绍的时候没有再哼扭,而是声音很大。
然后,他这一天都没有再捏着衣服上这个小灯哼扭。
我想,他的哼扭其实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太想让别人都看到他这件衣服上“特别”的装饰了,但不知道怎么表达,还有可能很担心别人不想来看。
写到这里,我想到,虽然我看见了他,满足了他被看见的心愿,但没有想到引导他的主动、积极的表达。
下次可以鼓励他,去主动地、高兴地跟别人介绍他喜欢的东西,并且让他明白如果带着伤心的表情、用很小且不清楚的声音,别人就很难明白他的介绍,也很难被他那么有趣的东西吸引到。
写到这里,我又觉得,自己也会像这位小朋友一样,因为曾被拒绝,曾“不被识货”,想到自己非常“珍视”的贴近本质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觉得可能又一次被视而不见,就感到沮丧,跟人介绍的时候,也带着“唉,反正你们也不会想看/想知道”的预设,带着愁容,就让本来有价值的事物减少了吸引力。
又一次体会到,看见孩子的时候,看见自己。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呀,孩子们的心理,我们也都会有。所以,看见孩子,引导孩子,就也是在引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