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父母尚在苟且,我们却在炫耀诗意和远方。
看到这个标题的第一反应,会觉得愧疚,因为我的父母确实是生活在农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劳,而且用的是前一段时间可以吓跑各种外地女朋友的比较原始的厕所,而我在北京一个24小时有热水洗澡的公寓读研究生。
可再一想又总觉得把自己的父母与苟且二字联系在一起有些不舒服。为此我专门去查了一下苟且二字的含义。
现代汉语大词典上写明苟且有三个意思: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敷衍了事,马虎;不正当的(多指男女关系)。
这下我必须拒绝苟且二字安在我的父母以及绝大多数60年代的人身上了。我的父母比我更为认真地对待生活与生命,她们对于人生的计划与规划更为谨慎与长远,那种天然地对于生活以及生命的认真与郑重有时候都会过于执着,反倒是90后更在乎此刻与此时。
但是这句话为什么带给大多数人那么强烈的认同感呢,其实质仍在于苟且二字引导人联想到的贫穷与无奈。说到底,仍是财富与权力至上的价值观在作祟。似乎是自己以及父母都应该达到一定的物质水平,子女才可以憧憬与炫耀诗意与远方。
但是你确定在物质以及消费主义膨胀的大环境中所成长起来的80、90、00后所崇尚的诗意与远方是普世的吗?就拿我自己而言,反倒是父母会告诉我桃花初开时的灼灼,漫天繁星下的朗夜,四季转换与人体感知间奇妙而细微的变化,虽然他们不会拍个照发到朋友圈,但是你怎么能够否定掉这也是他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与沉重的生命负荷外对内心诗意与远方的满足呢?
天下熙来攘往,皆为利字,这是生存必须,无可厚非。但是物质与金钱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标准,你或许通过奋斗,达到了物质的极度满足,也让父母不再“苟且”。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就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农民、城市的环卫工人,各个公司负责清洁的阿姨等,他们几乎一辈子就是在这样的职位上工作、生活、成家、育子,他们也一样在生命时空中去体悟诗意与远方,也许这份感悟仅仅来自于清晨寂寂的时光里车轮发出的清朗而单调的滚动声。
不要忘记你可以每天使用洁净的冲水式厕所,是因为有清洁工、掏粪公,乃至于城市的建设者,他们也是“父母”或“子女”,他们的生活并不苟且,请不要用金钱以及消费主义的价值观衡定一切,这样是对你父母的不尊重,也是对你自己的不尊重,因为财富无常,等到有一天有人把你的生活称作苟且时,你一定会有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