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个人自媒体的时代,写作或者是不写作,你将过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的人从价值观念上已经早不同于80年代或者90年代的观念。现在的人更加多重视的是收获,一种认知上的收获。他们愿意为有价值的内容付费,而其实在某些领域上,他们自己就是这个或者是那个领域的专家,他也从自己所提供的有价值的知识上面获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写作,是将自己内在知识输出,转化为价值的最有效的方式,不同于一对一的讲解,写作,嫁接上各种不同自媒体平台,可以将有价值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最大化的传播。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平台,吸引一帮认知和价值观念相同的人群,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
任何技巧的掌握,其实都是有一定的方法论的。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写作上。第一步,掌握这个技能所需要的的最小必要知识,这样的话呢,才能对这个技能有一个全局的认识,克服心中对掌握一个新技巧的畏惧感。第二步,掌握最小必要知识后,立刻行动,在实践中检验。第三步,要有耐心,刻意练习。任何一个技能的掌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思维,对短期效果不要期望过高,同时对长期效果也不能期望过低,这样才能坚持下来,不会中途放弃。第四步,对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第五步,将自己在习得过程中的进步一点一点地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经常有正反馈,看到自己的进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始写作呢?什么才是开始写作的最小必要知识呢?我的方法是:先积累足够的素材库。素材库的累积是需要一个时间的,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好的例子,类比,金句,即时把它保存下来。像李敖,这类早期的作家,他们就很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文章的摘抄,收录,分类。我记得李敖曾经说过,好的书,他一般会买两本。一本用来收藏,一本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被他分解了,将这个书里精华的部分,分别放入他的读书笔记里,随时备他在写作过程中待用。那么,今时今日,我们的笔记收录方式,已经有了更大的便捷性。万维刚老师就曾经在他的专栏里提到过,他最喜欢的笔记收录方式就是用印象笔记。大脑是用来识别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的。所以好的文章,好的案例,好的句子,好的类比,可以交给印象笔记来记忆。当你需要采用哪部分的内容时,可以进入到你的笔记本里随时调用。在他的写作过程中,他会在印象笔记中将一个写作想法先立项,然后在阅读过程中,将可以用来佐证这个想法的素材放入想法立项中,这样,随着添加的素材越来越多,那么和这个写作想法相关联的内容也越来越多,那么在开始写这篇文章时,就已经从广度或是深度上,有了很好的累积。
什么样的素材是我们要特别累积的呢?例子,仅仅通过讲是很难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人们接受一个事物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听故事。所以,好的例子,能够将道理解释得通俗易懂,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往往有这种感受,当我们回想某个道理时,和它在一起链接的往往是一个故事,他们能让晦涩变得易懂,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所以,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通过故事,通过例子,让人更加印象深刻。第二个要收集的,是类比。好的类比,就像一座桥,将道理和现实链接在一起,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更加明白里面的智慧。第三个要收集的,是金句。浓缩才是精华,金句在一篇文章里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提高了文章的高度和格局。
那么该如何收集这些素材呢?素材的来源在哪里呢?像我本人的写作素材,更多的来源于所看的书籍,得到APP,还有在生活实践中观察的一些现象,或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将它放入自己的素材库,并给这些素材标明关键词。所以,当我开始写一篇文章时,脑海里已经对整篇文章的框架,提纲,有了一个大致的排列。骨架有了,剩下的就是往里面填充内容,让文章更加丰满起来。然后再对文字部分进行不断的打磨,这些都是一些技巧上的,感觉上的操练。例如通过排比,表达强烈的意思,通过韵律,让读者找到诗一般的感觉。
而归根究底,对所观察的事物,或是想要表达的观点,能否做到高瞻远瞩,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深度和广度,是否具备足够的逻辑性,表达的条理性,这是一篇文章的立命之本,也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这种对事物的洞察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习得,也是个逐渐累积的过程。通过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透过假象看本质,才能让自己的文章,立意不凡,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得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