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真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么我觉得有一条必定上榜,那就是:“快乐....总是短暂的!”。倘若不是如此,那么人为何总是摆脱不了喜新厌旧的本性。互联网产业之所以发达,也是拜这种人性所赐,因此手机发明了人们最常用的功能:下拉刷新。同时,人们总是急不可耐的刷新朋友圈,看是否有新的消息出现,发了一条朋友圈后,总是焦灼的不断的打断原有状态,点击朋友圈看看是否有点赞发生,现代生活之所以碎片化正是因为“快乐是短暂的”,而互联网能方便即时的给人提供新的刺激,于是原本连贯统一的生活流程被切碎成点,就像散落的珍珠落在地上后不断的奔达。
快乐是短暂的,这是自然选择的设定。只有让你得不到永久的快乐,你才永远有动力去寻求快乐,例如吃能令人满足,但你只吃一顿后面再也没有继续吃下去的动力,那么人就会饿死。同理做爱令人愉悦,但如果你只爽一次,后面再也不啪了,那么人类就可能要灭绝。因此进化让人体迅速消解快感,这样人才能一直为为了生存和传播基因而奋斗。
为了更多能好的体验快乐,我们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探讨一下快乐产生的底层机制。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家教授尹迪拉.拉曼在鹦鹉螺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叫《不快乐是口感清洁剂》,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解读了人类见异思迁的神经机制。
这篇论文的大致观点如下:人类大脑会控制人的身体去对所生存的环境进行全方面的感知,这些感知收集起来后传递给大脑,大脑会对这些感知信息进行评估处理,然后根据结果指导人对环境的反应。我们的身体将感觉转换为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中的神经元,神经元通过分析收集到的信号后,根据处理结果向人体肌肉传播信号,使得肌肉发生各种收缩进而导致人的实际行动,从神经生理学上讲,人的意识和行动实际上是一个三阶段流程:感知,评估,行动。
这篇研究有一个重要的结论:大脑对外界刺激的绝对强度不敏感,但对刺激的相对变化非常敏感。大脑收集到的信号是由感觉器官上的细胞吸收到刺激源时,通过蛋白质反应将信号传递给大脑,如果人一直处于恒定的,强度不大的外界刺激下时,感觉器官上的细胞会停止蛋白质反应,这样大脑就接收不到外界刺激信号,进而就不能指挥人体做出反应。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泡脚,当你刚把脚放入热水时,你会哇的一声感慨“好烫啊”,但忍耐一会,脚很快会适应水的温度,你会一直把脚泡在热水里,即使这时水的温度与你脚刚放进去时的温度并无太大变化。
在神经学上,这种情况叫适应性。适应性在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除了上面泡脚例子,还有很多你原本没有意识的情况属于适应性。例如当你从明亮的室外进入乌黑的卧室时,你会觉得屋里伸手不见五指,进而引发一种惊慌失措的慌乱感,但一会眼睛适应了屋内的黑暗,你很快就冷静下来,觉得屋里其实没那么黑。如果你此时重新回到室外,你就会觉得明媚的阳光格外刺眼。这种例子有很多,例如顾客很快会适应饭馆刺鼻的油烟味,你很快能适应游泳池水的凉度,你也能很快适应客厅电冰箱发出的嗡嗡声,任何外界刺激,只要不超过人体的忍受范围,那么你很快会对其视而不见。
该研究甚至颠覆了“眼见为实”的认知。研究人员尝试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像“挂”到人的视网膜上,人的眼球上布满了一种“微动粒子”,这种物质能让视网膜捕捉光的强弱变化,科学家在实验时用仪器追踪人眼球的运动,然后将图像投影到人的眼球上,实验表明,如果图像始终占据着视网膜的固定区域,时间长了,我们的眼睛就会对这幅“挂在”眼球上的,色彩鲜艳的图画视而不见。实验证明,如果视网膜对光线强弱变化不敏感的话,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我们眼里就会变成千篇一律的灰色,由此证明,人对世界的感知不是来自事物的形态,而是来自于感知事物形态的变化。
实验进一步表明,人的大脑对输入的信号”强弱变化“敏感,而对信号本身不敏感。大脑神经元具备离子通道机制,当信号出现变化时,离子通道让蛋白质把钠离子运进神经元,钠离子会刺激神经元发出电信号,由此大脑会产生亢奋的感觉,并促使身体采取行动。当信号强度一直保持不变时,离子通道会让蛋白质把钾离子运入神经元,这样就会导致人脑兴奋度下降,人会变得麻木和迟钝。这就解释了人为何忍耐性极强,即使是在高压环境下,时间久了人也会慢慢的适应环境带来的痛苦,然后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的生活下去,例如纳粹集中营里犯人对环境的适应。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里,有一个叫“老布”的囚犯,他坐了几十年牢,已经被监狱“体制化”,当他刑满释放后,面对自由世界不断带来的新刺激,大脑根本无法承受,于是他在旅馆里上吊自尽。
大脑会对持续输入的刺激变得迟钝,但如果刺激的强度变弱后,大脑就会对本已迟钝的刺激变得敏感起来。这是因为神经元的离子通道会接收钙离子,钙离子进入神经元后能够帮助神经元对持续输入的信号找到一个舒适度,当信号的强度高过舒适度时,神经元就减少对信号的接收,当信号低于舒适度时,神经元就会增强对信号的接收,这或许解释了“小别胜新婚”的道理。我有个朋友,他老婆是空姐,他们谈了十年恋爱,结婚三年,由于他老婆的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出差,当他老婆在家时,他们就会吵吵闹闹,相互折腾;当老婆出差时,他们打电话时的神态就像初恋的恋人分隔异地后的相互思念和不舍,我一直不明白为何有这样的反差,现在我明白了,当两人在一起时,相互刺激的信号强度超出了舒适度,因此两人都对彼此感到麻木和不耐烦,当分离后,相互间信号刺激的强度低于舒适度,于是两人就开始热络起来。
有句话叫“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们很多名言警句大多流于表面,并没有深入事物的本质。婚姻为何是爱情的坟墓呢,根据我们前面描述的脑科学机制可以得知,结婚后夫妻长期共同生活在同一空间,每天睡在一起,对方身体上的每一寸肌肤你都了如指掌,于是对方成为了一种强度恒定的刺激,大脑处于长期恒定强度的刺激时,它会进行脱敏,于是人对该持续刺激变得麻木和迟钝。夫妻间的感情危机正是因为这种“无情”导致的,而“无情”并非对方有意为之,而是大脑运行机制的自然反应,对对方情绪上的“视而不见”会使双方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积郁矛盾,矛盾超过忍耐的临界点那么冲突就暴发了。
维持婚姻或情感稳定的重要方法是保持距离。保持距离意味着你不会对对方形成恒久稳定的刺激,这样就不会让对方大脑变得麻木不仁。维持距离后的重新结合对对方来说都是一次新鲜的刺激,于是每次重新相处大家都觉得对方有新鲜感,这样感情就可以持续保鲜而不会发霉。
除了保持距离,维护各自的独立空间外,还有一种避免恒定刺激的方法是夫妻双方的“共同进步”。根据社会调查,绝大部分人都一致同意“共同提高”是防止情感破裂的最好方式,它比道德约束,社会舆论,抚养子女甚至暴力惩戒都更加有效。后面一系列措施都是在维持你对对方的刺激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强制对方对你发出的信号做出积极回应。
如果了解了前文所述的脑神经机制,我们就能了解,只要自己不主动做出改变而强制对方做出改变的方法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对方大脑的神经运行机制无法对一层不变的你产生主动回应。如果是双方“共同进步”,那么双方对对方大脑的刺激就一直在变化,当两人同步发生正向改变后,双方都向对方发出与原来不同的刺激信号,大脑神经系统接收到新信号时会活跃的做出积极反应,所以“共同提高”就能让双方互相对对方发出与原有信号强度不同的刺激,双方就能相互间做出主动回应,于是感情就一直保持合适的温度,在这种动态推进下,两人的感情历久弥坚是生物学原理导致的自然结果。
有句鸡汤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它坚实有科学原理基础,好看的皮囊不可能持续变得越来越好看,再帅再漂亮的人,看久了后你都会无动于衷,而人的认知和灵魂深度其变化弹性没有上限,一个人完全可以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深邃,于是他便能不断的给人不同的刺激,你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会觉得舒服和有趣,那是因为你的大脑对他带来的不同强度的刺激产生了良好的回应。
最新的脑神经研究给人带来新的希望,即使你不是高富帅,但只要做到“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收获美好的感情仍然是大有希望的!
欢迎关注公众号,让我们一起学习,交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