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还是不读书,这个理解有时候是不一样的。
在我小时候,老家把读书理解为上学,上学就是读书,读书读好了就是上了大学,考上了大学就是把书读好了。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读好书,没有上一个好学校。父母对读书的理解就是朴素的一句古话的变相表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古代,读书就是考试,科举考试,高中了状元,金榜题名,前程远大。戏文里唱着,娶公主,做驸马。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到了现代社会,各省还有状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31个省市自治区至少有62个状元,我们现在理解的各省文科理科状元在古代称为“解元”。
古代科举在后期演变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唐伯虎称为“唐解元”,说明他是当过一省的第一名的,类似于现在各省文科状元。
我读高中那一会,我们村里人就说:这个孩子会成为一个举人。也就是说,考上了大学。其实,现在的大学生要论功底,比举人可差远了,我自然是连举人都不如的。
这些个举人就有了继续参加考试的资格,去参加会试。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贡生”,第一名叫“会元”。
这些贡生再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这一次考中的就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如果连续中“解元”、“会元”、“殿元”,就是顶级成就“连中三元”。
古代科举考试状元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钦点的那一个。按照郦波教授的说法,这状元也不是随便能当的,八股文要做得好,文章里还要有合适的治国理政的方略。长相也要符合审美,长得难看的文章写得再好也当不了状元。
现代考试制度没有这个“状元”了,各省媒体取旧制,设个“状元”或者说搞个名义上的“状元”,也是一个名义,炒作炒作,做个新闻。自然,能做文科或者理科状元,也是很厉害的,至少当时看起来前途远大。
虽然没有了古代科举状元那种气派,那种皇帝赐紫禁城骑马出人头地意气风发,但是现在的文科理科状元们是有资格鄙视那些学习一般的同学的,虽然他们未来的人生也不一定比他们的同学们强,即使是按照世俗标准来比较。
人是活在当下的,当下他们的前途更远大,谁知道未来是个什么样。
现在大家的朋友圈都在传“这个世界正在悄悄惩罚不读书的人”等这一类文章,似乎读书多,就可以处于鄙视链的顶端一样。这里对读书的定义就不是上学了,就是毕业、参加工作之后的继续读书,按照鸡汤文里的说法,这一类书基本不会是闲书了,而是可以帮助赚钱、帮助自己取得成功的书籍,说白了,实际上就是成功学的翻版。
以前的成功学,基本就跟打鸡血一样。现在的成功学会改变一下模样,钻到各种流行元素里面去,换种方式到你面前来。
这也就是现在经常有人把读书作为一种炫耀的缘故了,处于鄙视链顶端的人,会是那种看了很多书的人。即使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就是赚了很多钱),也可以用读书多去鄙视那些赚了很多钱却没有读书的人。
实际上,“读书无用论”在我们的历史上过去并不久。这个读书无用论,含义既指不上学,也指参加工作后不读书。
我朝以来,第一次读书无用论就是交白卷的张铁生。
即使现在,读书无用论依然有一定的市场,特别是在农村。按照大家现在的计算方法,一个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的成本在50-130万之间。农村家庭按照底线计算,50万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这也是读书无用论的根源所在,简单的成本分析而已。
在买房子成为当下第一重任的时代,读书读得好也未见得就能取得这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白居易是读书读得好的了,在帝都照样也是买不起房子的。
我们熟悉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况。况睹姓名,熟视曰:“米价方贵,居亦不易。”及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于是大加赞赏,说:“道得个语,居即易也。”(这个故事起初只见于各类野史,如《唐语林》等,后被正史《旧唐书》收录,可见流传之广。)
白居易在日本的名声非常大,显赫于后世,在中国人心中也仅次于李杜,我们且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我们从“米价方贵,居亦不易”即可知道,即使读书读得好、才如白居易,在长安谋生也一样很艰辛。
白居易二十九岁那一年考中进士,不久又考中了吏部铨选的书判拔萃科,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即便如此,白居易生活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说白了就是,买不起房子。
白居易在长安住了十五年,房子始终是他的心结。校书郎虽然是不错的起家官,但正所谓“芸阁官微不救贫”,俸禄还是少,还是买不起房子,只能租。
白居易诗里说:“俸钱万六千,月结亦有余。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酤。”
除了房子,衣食住行还是没问题的,偶尔还能去喝点酒。这是白居易刚到长安时的状况,后面的经历就不多说了,总之,二十年后,白居易才买了房子。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读书厉害如白居易也抵挡不了这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如果你现在读书,无论是上学读书,还是工作后读书,如果仅仅是把它当成成功学的一种变体,或者是仅仅是出于一种炫耀,就为了处于鄙视链的顶端,我看读书还是不读书,读一本书还是读一千本书,都是一样的。
读书多不是炫耀的资本,每个人都是在这个世界苦苦求生存,没来由互相鄙视互相瞧不起,求自身的提升,应是读书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