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突然意识到,我这一代人将会是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开始想到父母和自己养老问题,加之本身就喜欢研究地产和房产,不免想的远一点,深一点。
中信出版社的《城里的房子》,北大经济学家徐远,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对中西方国家及各个城市做了调研和企业研究,部分看法还是很独到的。
对这片广袤土地的县镇村等地区观察比较少,2019年top50最新房价出炉后,也佩服我们浙江人把11个地级市全炒进了top50。
房子,商品房,在城市,将会牢牢捆绑除居住属性以外的附加特质:户籍、学区、养老、医疗、公共设施、配套轨道交通等等,房子是个热门话题,中国的地产和房产却是2个不同概念。
“城里的房子”也是各大金融机构认可风险最可控的金融产品,农村的房子盖的大气开阔,有地可种,有果蔬可采摘,但却无法去银行抵押融资。
哪怕不去关注金融属性,光从人的属性去看,在城市完成学业、结婚生子、安家置业、为孩子计划长远,去踏踏实实感受柴米油盐,照顾好家庭,爱护好自己,就已经是门大学问。
所以,在城市安家置业,真的很重要,不用存在什么幻想会大跌,多年错过没上车的,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
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是事业上升期,有后悔过创业和炒股的,但是都没后悔过买房。个别女人更甚,买了第一套,还想买二套三套四套,为娃买,为爸妈养老买,想法都是很多的,人有了家庭,再天不怕地不怕的都会变怂变胆小。
1.从长期看人口结构:优质城市房产一直看好,但是四个一线城市的总人口容纳是有上限的,从户籍落户严格程度来看,北上基本收缩外来人落户指标,其他还在吸引人,彻底放开常住人口<300W城市落户政策。
2.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度当前约58%,上升空间到80%,未来15年-20年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就在都市圈(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环京)和城市群持续性发展,大基建的推进,最终形成新的城市网络体系和智慧城市带。
3.强者恒强,马太效应:一线城市其发达水平可对标国际大都市,房地产是国家支柱产业,货币的放水,政策的支持,上下游上万亿的产业链托底和就业指标。
4.人性选择上:对好的生活品质和物质的追求,产品设计上更以人为本,资产抗通胀利器,爱一个家真的就想把好一点的生活给TA,房子是多,但是好房子好物业少,谁会拒绝美好生活呢?
可是弊端也多:
1.现在的一线城市房价不是给毕业生准备的,高房价吸纳了全社会最优购买力,接盘成本越来越高,大城市不会无止境吸纳人口,还有几个亿的人口分流/溢出至其他城市。
2.拥堵、水质、空气质量、公共资源拥挤匮乏(学区、养老)等导致综合生活成本提升,eg 上下班通勤时间很长,影响精力和家庭相处时间。
3.经济脱实向虚,长期看难以扭转。普通人12个钱包都不够,当下大环境难有高科技产业的新贵/新中产的new money产生,结构性矛盾和就业问题凸显。
一线城市历来最佳游戏规则:卖地-建配套-拿商业/资源资金-形成更好土地效应-卖更贵的地,可是随着土地的减少,这种模式是否玩的通。
希望自家坐落黄金C位,配套物业完美,可是这些与“地段”捆绑,形成了恐怖的溢价,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开发商,甚至同样的楼盘名称,只考虑高价的学区房,难道一定能换来孩子成为学霸吗?
来广东后也去了一些地城市,广东的二线比浙江的三线房价都便宜,惠州佛山单价近2w可选不错的 ,同样经济GDP也是过万亿的城市,还有很多500强,如果以发展的眼光看这些未来都是宁波苏州一样的明星城市。
现在二线和强二线显然是便宜,我们很多人在北上广深打拼,但是除了土著,也没有一根筋留到底的“束缚”,工作在北上深,只是代表现阶段的个人状态,不代表非得终身去负担那么高昂的代价。
如果受限于房票资格、受限竞争激烈最终承载不了奋斗的青春,二线可以同样保有工作和回归生活,性价比很高的选择,人总有衰老和拼不动的时候,何不像tony老师一样理5年发回成都来一套安家呢。
现在的年轻人是越来越通透了,能屈能伸,二三线跟一线逐步渗透,同质化的商业体,入驻品牌,未来规划都是对标一线大城市的,且都市圈内交通特别方便,基本满足各项需求。
也许地产的油水空间越来越少了,但是普通人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多研究城市规划图,多实地走走逛逛,等待标的城市的轮动爆发周期,明确自己的需求,此外必须研究政策(重点)。
人在智力、认知、财力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更多的资产代表更多城市红利占有,决策者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每人(户)有1-2套额度,也能理解为某种弱势关怀。
开始研究、布局和确定投资意向是明智的,全球放水时代,把资金变成资产是普通人抵御货币贬值的绝佳之选。
在大多数人害怕的时候,不妨贪婪一点,再贪婪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