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总习惯一个人思考很多的问题,而曾经有些问题,还跟哲学的领域交叉过,比如:这个世上是否有另一个我?要是我爸和我妈当时没有怀上我,会不会在下一次巧合中生下我?等等。
好奇心满满,爱思考,安静的性格,也让我从小就安安分分地读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让爸妈值得骄傲的孩子。虽然成绩不是特别好,但在左邻右舍中,是比较优秀的一个,中考时隔壁几个同级的孩子没能考上高中,于是花高价读了高中,而到了高考,他们也没能考上大学,读了技校、函授甚至提前参加工作。
而我则是当年家里方圆十里唯一考上大学的人。甚至,是家族里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大学生。
说这么多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有多了不起,放在社会上,大学生有一大把。但是在我的小生活圈里,却显得稀罕。
那么在这种比身边人“优秀”的氛围成长下的我,在身边人的眼中,理应成为走上社会上的佼佼者。
但事实上没有,性格里带着的慢热,理想化,使我在工作中并没有带来金钱的转化。
身边同龄的同学,朋友们几乎都走进婚姻生活了,而且大多都顺利买了房买了车,甚至有些人早几年就实现了。不排除他们家里有人帮助的情况,但是也有一些朋友,是靠自身努力实现的买房买车梦。
这时,再怎么慢热,理想化的我,也开始会发慌。
为什么都是同龄人,甚至有些人的学历比自己低,条件比自己差,现如今都比我“优越”。
开始慌的我,也筹划着什么时候要买车,买房,创业,搞副业。。。。。。
后来见着人家的几岁的孩子的压岁钱都信存了好几万,于是我也想着给孩子开个户想方设法存些钱。。。。。。。
凡此种种,我陷入了“跟风”的漩涡中。似乎别人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丰富多彩的,值得自己模仿,让自己自惭形秽的。
可我没想过,每个人的出身,成长,状态,阶段,是不同的。
我强行跟着人家走,那么,我究竟是谁?什么才是我想要的?我一定要跟别人一样吗?那样才算标配吗?
乘着春节期间的空闲,我一直在反省自己毕业这些年的生活,以及自己的人生方向。
或许这是慢热型的人逐渐走向爆发的“前兆”?
我常常相信上帝自由安排这个说法。(纵使我不信神)
我该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捋顺自己浮躁的乱如一地鸡毛的思绪。
提升自我,把自身的技能、学识运用起来,转化成报酬,金钱,那么才是我应该做的事,而不是一味模仿他人的生活。
房子,可以晚一点拥有,
接下来的日子,努力打拼事业。
车子可以先拥有,(因为真的很喜欢小车,完全不是任何攀比心理)
努力成为一个有变现能力的读书人,才是我要的另一种“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