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充满生机的,作业自己写,知识自己学,生活自己理,最好还能大方活泼、孝顺、懂礼貌…但往往我们的教养方式却是不假思索的依靠本能的(我们曾经如何被教养,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式教养自己的孩子),我们虽然已经给了孩子我们认知范围内最好的东西,但不知我们认知狭隘往往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需要孩子一生去修复。所以父母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教养认知范围,才配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生命体。
一、如何看待孩子
我们的教养方式是原于我们是如何看待孩子的:
是 机械体or生命体?
简单的科学:如:制造火箭,沙丁鱼成群,蚂蚁搬家。各个步骤因果关系清晰可追溯,用复杂的手段来打造
复杂的科学:如:教养孩子,照顾一个花园。无逻辑可寻,只用简单的规律去驱动
所有有生命力东西都是复杂的科学,只需依靠简单的规律,正如老子:无为而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若把生命体的孩子当成机械体来教养,父母使劲太多,父母觉得太累,孩子觉得太痛苦,亲子关系紧张,这是大多中国家庭面临的问题。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会失去生命力,长大后觉得一切都没意思,没有生活积极性,缺乏生机,也将失去感知幸福的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太多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自己要做作业,甚至自己为什么要喝水都不知道,家人阿姨在屁股后边追着做这些事情,孩子慢慢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失去主动求索的能力。想起初中老师骂班上叛逆的同学:行尸走肉。当时不太理解,现在才理解背后的行为原因。
好在人有弹性,有强大生命力:我们都在孩童时期被不恰当的教养过,为人父母后,教养方式也有失误,不过我们大部分人和大部分孩子长大后都会归正。
投射:“妈妈有没有跟你说过”(潜台词:这事不怪我)这是与孩子分清责任的行为,我们在发飙时也变成一个孩子。
激素水平增加:当我们对孩子暴力,恐吓,威胁(再不听话就把你扔出去)之类的,孩子的激素水平会增加,会失去安全感,一旦出现矛盾,他们就会用同样大喊大叫的方式表达情绪。
青春期以前,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多么的简单粗暴,多么容易搞定他,就会收获一个多么残酷的青春期。
二、教养孩子:把握三个大方向
我们所追求的:让孩子成为能为自己负责的人,找到自己成长的动力,爱自己,爱社会,爱探索。把孩子看做成一个生命体,复杂的科学,用简单的规律去驱动,把握好大方向,拒绝压得彼此喘不过气来的“追在屁股后边跑的精细化扶养”。
方向一: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带给孩子信任、安全感,这样的孩子会无所畏惧充满勇气。
如果早期没有建立无条件的爱,导致孩子一生都在追寻安全感。很多名校毕业的人只愿意回到小地方过上安稳生活,无形之中害怕接受挑战;没有安全感的人找对象的姿态卑微,小心翼翼。(生活中的案例比比皆是)
无条件的爱不是放肆不管,不是忽视孩子,而且爱得温柔但有边界。
方向二:价值感
帮助孩子树立价值观,建立孩子自尊体系,自尊水平决定自律性,有自律性从而才能对自己负责。
帮助孩”子找到价值感:在孩子做对的事情的时候,表扬孩子并表明原因,帮助孩子找到做一些事情的意义,挖掘孩子内在的潜动力。
孩子逐渐会长成父母嘴里的样子。平时我们不停地叨叨孩子身上的各种缺点,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我们自身的问题而不自知,强势要求孩子要求伴侣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实则是我们自己所不能及的样子。
原始的本能:靠焦虑维系生存,当今安稳生活中焦虑并未减少,我们就会把焦虑过渡到自己的爱人身上,我们爱谁,就对谁焦虑,但是生而为人,克己复礼为仁,如果一直依靠本能去做事情,是只适合呆在原始社会。对抗原始本能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生活。
方向三:终身成长的心态
如果学习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为什么爸爸妈妈会用自行车跟我换?长期用交换的方式让孩子的去学习,孩子将失去学习的乐趣
通常妈妈喜欢威胁,爸爸喜欢交换,通过这样两种方式孩子小时候会乖乖听话让我们获得短暂的成功,是源于孩子爱我们远超过我们爱他们。
父母有没有容错率,是肯定孩子的是行为结果,还是行为背后的动机,是让孩子享受学习探索的过程,还是爱上赢得感觉,父母能弄清楚这些,太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太多孩子过于看重老师给自己发了几颗小星星,而忽略学习原本的乐趣,如果一开始分数低于别的小朋友了,整堂课就没有积极性,没有动力,没有乘胜追击的勇气。这真是需要父母和老师反省一下教育方式了。
自我不断迭代,自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能力,拥有终身成长的能力,是让孩子充满生命力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