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看见我自己。1、“看不见自己”,感觉外面人和家里人对自己看法不太一样,那么,哪个我才是真实的?在外面的我,常常带有目的,不是别人有目的,就是自己有目的,彼此交往难免失真。不能做“小事”,最终会眼中无小事,大事也做不了。如果你还有机会做小事,就好好享受吧。“妄想”并非在说想法是错的,而是指出“想”是没有用的,即使对我有用,也不一定对别人有用,即使这次有用,下次不一定有用,面对这些几乎无用的想法,自己居然如此执着,还把它们和自己的情绪、尊严、价值绑在一起,因此造了这么多不必要的“业”,真正荒谬之极。虽然明白了,但不可能不想,若能事后觉察,随即放下,那真是庆幸不已,骨子里的傲慢是绝症,只是自己看不见。我们甚至会借自省之名沽名钓誉,感觉良好的,若是自我,就是逃避,画地自限。若是真我,就是面对,海阔天空。每个人的自我领悟都有个过程,“早就跟你说过了”可以改为“太棒了,我为你高兴”,“太佩服了,我怎么没想到”,不拿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当真,是真正的幽默。对自己的事要认真。认“真”,就是接受自己,承认自己就这样,凡是对别人的有所不受,必然在自己身上有对自己的“不受”,接受自己,是一条觉悟之路,在“经济挂帅”的年代,很容易“因为-所以-然后”的三段论。生活需要“空”和“闲”,
第二章:可以不一样。接受,放下自我的是非好恶,“让生命做主”,让生命引导自己活出“全然”,人生大道的配方:觉知+接受+臣服。人生越简单越好,最后只剩一件事:活好。人生苦乐成败,大约脱不了“关系”二字。其实在关系中,只有两个念头:1、我想不想和你在一起。 2、我想不想和你一样。放下评判,臣服于发生的事,就是活在当下。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应为自己建立“叫停”机制,一起静心,整理好能量状态,说一下彼此心情,效能一定大增。“爱别人”有困扰,是没把自己爱得“满溢而出”,“爱自己”不是念头,而是结果。它是一个人用全然的觉知和愿意去经历人生酸甜苦辣后必然出现的一种状态。自己面对每件事的行为,如果让自己更满意,更喜欢自己,就表示做对了。爱别人,来自爱自己。爱自己,来自检视和修正。焦虑的时候,想下:我怎么了?在想什么?害怕什么?想控制什么?内在状态失去觉知,信任和慈悲心,才是产生焦虑的真正源头。对治的方法是:行动或放下。如果做不到,就是你自己选择了焦虑,和别人一点关系也没有。愿力的修炼,是从每件小事背后的“不愿意”开始的。有时候,相互适应也是人生花园百花齐放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