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满意之处,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时;有欢笑,同时也有眼泪;偶尔会有成就,但挫折与失败也在所难免。
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在失败中能够总结到经验和教训也是我们人生的一种收获和财富,在失败中能够坚强和奋起也是我们生命的成长和成熟。其实不害怕失败不仅在于敢直面挫折,还在与能够坚韧不拔,这点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里找到些许蛛丝马迹。
镜头一
时间:建安12年(公元207年)
地点:许昌丞相府
人物:曹操、李典、荀彧、其他文官武将等
李典因作为曹仁副将进攻新野刘备大败而前来请求治罪,曹操泰然自若地对左右曰:“胜败乃兵家常事,伤几万兵,丢几个城池,无妨。”
这就是曹操的可怕之处,面对失败。却永远都不惧失败。
镜头二
时间:建安5年(公元200年)
人物:袁绍、曹操等
地点:官渡、乌巢
事件:官渡之战
号称“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冀州府军阀袁绍率领10万大军挥师南下,直奔许昌曹氏集团。曹操军闻而生畏,认为袁军强大而不可敌。然而曹操认为: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再勇而在谋;袁绍本人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曹操作出部署,决定集中力量在官渡与袁绍军展开决战。这时的曹军只有2万人马,而袁绍有10万人马。袁绍有百日粮草,曹操只有一月之粮。
然而曹操面对袁绍大军,始终不惧,初战便把袁军打的落花流水,再后来在许攸的相助下,奇袭袁绍粮草根据地——乌巢。曹军誓死杀敌,最后大破袁军,袁绍最后只得带800骑兵退回河北。在撤退途中,袁绍气急败坏,仰天吐血,回到冀州一蹶不振,建安7年,袁绍暴毙而亡。
这就是经典历史大戏——官渡之战,演员袁绍军团和曹操军团。然而袁绍却以数倍兵力败于曹操之手,并从此一败涂地,直至死亡。
从官渡之战不难看出,曹操固然奸诈,然而袁绍面临困境也显得太无所适从,畏惧失败,面临挫折不能很快站起来。反观曹操,高屋建瓴,战略上藐视敌方之强大,不畏艰难。
镜头三
时间:建安13年(公元208年)
地点:赤壁、乌林、华容道、荆州
人物:曹操、孙刘联军等等
建安13年,曹操亲率20余万大军(“号称80万”)南征荆州,欲一统南北。被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在众将护卫下和关羽的法外开恩下仓皇败逃。
然而面对失败,曹操并没有退缩和被打倒,电视剧版三国里曹操这样对手下总结道:医者,是医过的人越多,医术越高明,医死的人越多,艺术越高明;将者,如果不经历几次失败,如何能够打胜仗。之所以兵败,是因为这些年胜仗打得太多,轻敌自负。百战百胜的将军是没有的,只有败而不怠、败而愈勇并最终取得胜利的人。
曹操认为赤壁之战的失败是一个好事,能够教会他们如何成功、如何取胜、如何取天下;一个人要想成事,就得拿得起放得下;打仗也是如此,要胜得起,也要败得起;他面对挫败冷静的分析自己的条件:根基未受大伤,天下州郡依然掌握青幽并冀四州,城池、兵马、子民、赋税仍然数倍于孙权、刘备,朝廷仍然在许昌,天子仍然在他手上。
由此可见,曹操面对挫折和失败从来都是冷眼分析,而不是垂头丧气、一筹莫展。
项羽面对四面楚歌和垓下之围,选择在乌江头与虞姬双双死去。于是后人才有“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项羽本不用死去。杜牧在《题乌江亭》里这样为他抱憾: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如果项羽能像曹操一样面对失败而不惧,碰见挫折而不乱,以项羽实力,取天下也不会太难,然而历史是不可能重演的。
在三国的历史长卷中,曹操的功名不仅有赖于其机智、谋略、兵法、阴险,更有赖于其直面挫折和失败的勇气、冷静的头脑、坚韧不拔的毅力。正应了苏轼那句话:“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