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道”的比较文学学科建立方式
诸如雷克马在内的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一门“辅助性”学科。针对比较文学危机,雷克马认为“比较文学要是成为一个几乎可以包罗万象的术语,也就等于毫无意义了。”然而,韦斯坦因却一直坚持“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韦斯坦因探讨比较文学的学科建立时,采用“中道”观,接纳了各家论证,主张超越学派之见甚至去欧美中心主义的多元主义思考方式。因此,他虽然从未给出比较文学的定义,但却通过对比较文学各个领域研究的论说从而“不偏不倚”地展示了何为比较文学。
在比较文学与文学史、文学理论的关系上,他采用循环论证法。韦勒克认为“历史发展的过程需要靠价值来判断,而价值的大小又是由历史决定的,这种事实本身就是一种循环逻辑。”韦勒克和沃伦强调:“文学理论不包括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都是难以想象的。”韦斯坦因很大程度上接纳了这种循环论证法,因此,一方面他认为比较文学可进一步分为“比较文学史”、“比较文学批评、“比较文学理论”三个小分支;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比较文学势必要成为一种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一个特殊分支。
在文学定义上,他认为,文学是指出色的语言艺术品和文学性相结合的作品,而非一切文字作品,强调文学研究如果降格为堆砌材料,就丧失了尊严,因为它不再判断作品的美学价值了。另一方面,他也注重有文学性的作品,例如尼采的部分哲学作品。
二、韦斯坦因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
首先,在影响研究上,韦斯坦因既排除了美国学派当时非常热衷的过于宽泛的任意比较,也摒弃了法国学派业已产生的颇为严重的脱离文学研究的倾向。在韦斯坦因的体系中,影响研究中最为核心的是“影响”和“接受”这两个概念。“影响”指涉向内,“接受”关于向外,“影响”研究跨语言的文学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接受”研究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范畴的事实联系,二者一体两面。在“影响研究”中,要区分“影响”和“渊源”、“影响”和“灵感”。例如荷林锡德的《编年史》、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以及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刺激物的许多新闻报道,这些知识为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提供了材料的性质而非文学的性质,因此仅仅属于渊源研究;而许多作者以某位画家或作家的作品为“灵感”,而实际上并未作出文学上的模仿,这类情况只能归为“灵感”,而非影响研究。另外,比较文学中的“接受”大致有四种情形,第一,作家的“广泛阅读”现象对作家写作的影响;第二,作家的接受能力不足(知识、语言)造成了接受的误解或者偶然性的创造性叛逆。在韦斯坦因看来,语言障碍可能会带来创造性转换、批判性改编等问题。例如,荷尔德林译的《安提戈涅》中的两个段落和布莱希特的“批判性改编”——荷尔德林力图忠于原作,但是翻译要把原作现代化,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其加以改编,荷尔德林对希腊知识的不足造成他误读了某些段落。而布莱希特不懂希腊文,他把荷尔德林译本的约三分之一写成了1947年的剧本《安提戈涅》。两位作者并非因为从“陌生化”那里获得理智之外的超然,而是源于一种不理解。;第三,接受者同时也是媒介者,造成的“挪用”问题;第四,由批评家兼作家对外国作家和作品的接受。
其次,在平行研究方面,韦斯坦因尤其善于梳理各家观点。
1.文学史的分期。p139-140
2.流派的分期。事实上,文化史和理智史的时期绝不会一个接着一个准确无误地排成单行,而是处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之中,一部分时期中包含着另一部分时期的规范。例如福楼拜是“浪漫的现实主义者”,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人的作品中潜藏的中世纪思想。p145
3.体裁的研究。p156
4.主题学研究。162-170
最后,韦斯坦因十分青睐文学和其他艺术互相阐发。韦斯坦因强调将诸如科幻小说、歌剧、芭蕾舞、漫画等文学的混合形式纳入比较文学研究,尤其关注纯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存在的联系和互相交融的现象,他列举了如下相关值得研究的领域:1.澄清美学和文学研究的界限;考察各种艺术共同的结构基础,涉及问题如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怎样区分、表层艺术和深层艺术怎样区分等等。2.各种艺术是怎样在一个特定的时代里相互增益、相互阐发的。韦斯坦因质疑了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提出的纯正标准,即“音乐中的古典主义必然与文学中的古典主义大不相同”,他认为,文学从艺术史和音乐中学习了许多东西,只有熟悉艺术史中的非文学现象,才能充分了解充斥文学中的分期术语,如巴洛克、比德迈尔等。3.研究和各种艺术处于某种共生状态的混合形式。如歌德以歌剧术语构思《浮士德》第二部分海伦一幕。4.研究兼通两种艺术才能的现象。5.过渡性的文学类型把文学和音乐或造型艺术联结起来。例如表现主义和达达主义创造的声音诗,这些诗无法写道纸上,只能在实际朗诵中存在。6.研究文学和音乐结构上的类似。如《四个四重奏》。7.有关文学与造型艺术的界限不容易明确划分的情形的研究。如济慈《希腊古瓮颂》,意象派诗歌根据视觉的想象力铸造意象,希望能够成功地模糊诗歌和造型艺术的界限。8.研究一种混合类型——模式诗。如某些对伪寓言诗配画手法的采用。9.研究文学读造型艺术中使用的传统手法或实验方法的模仿,也包括对一些作品的研究。如伍尔芙《到灯塔去》采用印象主义的绘画手法。10.艺术灵感问题,比如考察音乐对文学的影响,反之亦然。11.对那些在主题上与艺术和艺术性有关的小说、戏剧、史诗或者抒情诗的研究,也适合进行比较文学研究,例如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中所涉及的音乐家生活和整部小说的音乐结构。·
对比较文学学科进行学术规范,他认为,应当统一文学研究术语,但这并非是要对其中不同学科、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术语进行一刀切似的抽象和概括,相反,要对它们进行词源上、历史中的考据和辨析,以期对它们适用的场合有所洞悉,以免望文生义。
韦斯坦因将“跨语言”视为比较文学学科生存与否的分水岭,而非政治和地理因素。
比较文学学科与接受美学。诸多比较学者较哲学家之先,就以文学研究者的敏感,注意到了接受的复杂性,并将接受的视角投向了接受者和接受途径;而这些观点,可以说,与接受美学的许多理论是不谋而合的。但韦因斯坦认为,比较文学重视的接受美学之风,只不过是一个较高水平上(介于形式主义和文学社会学之间),修改和复兴了在新术语掩饰下的老方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