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唐朝都有很多的了解吧。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女皇武则天,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忘年爱情,给唐朝沉重打击的安史之乱等等,相信大家一定比我了解的多,所以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刚学来的有关唐朝的一些冷知识,看看这些知识你会知道多少呢?
北庭都护府
唐太宗李世民在640年攻破高昌以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景云二年(711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
度牒
度牒是国家对于依法得到公度为僧尼者所发给的证明文件。唐代的度牒称为“祠部牒”,因为自武则天延载元年(694)起,僧尼归隶于祠部掌管,故有此称呼。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僧尼考试制度与度牒发售制度并行,规定凡能诵经五纸者准度为僧,或纳钱百缗请牒剃度。中唐以后,也有地方节度使自行卖牒以取厚利的。
手实
手实是唐宋时在基层官吏监督下居民自报户内人口﹑田亩以及本户赋役承担情况的登记表册。在唐代﹐它是制定计帐与户籍的主要依据﹐每年填报一次。根据现状具户主姓名及户内所有良贱人口﹐注明年龄﹑性别﹑身份﹐并根据貌阅结果注上三疾(残疾﹑废疾﹑笃疾)或改正年龄疾状等情况。在均田制下当户“合受田”总数及已受﹑未受亩数。已受田则分段记载其亩数﹐所在方位﹐所属渠名﹐及各段田地的四至﹐并区分口分﹑永业﹑园宅地。户主的保证辞。
均田制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
两税法
两税法是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差科簿是唐代地方政府为征发徭役而编制的簿册。由县令亲自注定,以乡为单位,首先总计当乡破除 (包括死亡、迁徙、废疾、单身等) 的人数与现有的人数。然后在现有人数中按户登记所有丁男、中男的姓名、年龄、身份 (如职官、散官、勋官品子、官、卫士、白丁等) ,并在各人名下注明其现实情况,如作官服兵役、服色役、上番或已纳资课、服丧、疾病等。不注明上述情况者,为下次徭役的承担者,以区别户等,避免科差不平。但各地官吏制定差科簿时,往往不甚严谨,加之时有官吏舞弊,因此差科依然不平。
色役
唐代把各种有名目(即色)的职役和徭役称为色役。担任某种色役的人可以免除课役或免除正役﹑兵役及杂徭﹐因此投充色役在某种程度上逐渐成为逃避正役﹑兵役及杂徭的一种手段。而唐代服色役的一般是良民及具有资荫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有资荫的五品以上官子孙及品子﹑勋官承担的;由白丁充任的色役;由特殊身份的人或贱民充任的色役。
资课
唐代散官及各种色役所纳的代役金。四品以下﹑九品以上文武散官﹑勋官﹑三卫等所纳代役金称为资﹐品子及课户白丁服色役所纳代役金称为课。到开元年间始统称为资课。资课按照色役者的身份和色役的种类而定其数额。资课一般纳钱﹐也有折交实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