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李笑来新建的新生大学,要三个月培养全栈工程师有感。
ios爆火之后是全栈爆火,似乎现在机器学习大数据也有训练营了,但雇主对培训班的接受度就是另一个极端了--几乎都是负面评价,导致培训班出身都要伪造简历。🤔🤔基本上就是用人市场认为从学校毕业以后的人,只能是领着公司工资进行不懂的技术学习的才能受到尊重,自己付费学习的基本都会陷入鄙视链。而雇主们的理由也主要是“能力不足“,虽然面试问题都懂。
所以,以前都是国企时候,技术人员领奖时候第一句说感谢领导的培养,那是有道理的,没人让你拿着工资在岗位上学习,别的学习方式都没人认啊!
替那些掏钱上课学CPA、CCNA、CFA的人捏把汗,不知道会不会这股风泛滥到其他技术行业中。
我倒是不担心的,其他行业都比较成熟,此类自掏腰包的培训是不易陷入鄙视链的。原因就在这套证书和考试体系,代表了不仅仅是一个培训学习的经历,而是一次应试的竞争比拼。竞争是权威的必要条件。其实权威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就看出来了--权和威两个字与正确性、能力等客观的绝对值并无关,重要的是表达相对性的权力和威望,也即竞争的结果。
虽然CPA、CCNA、CFA中也是水货很多,空会应试,并无能力。但有了这个权威加持的证书,是不必担心鄙视链的--只会是他们鄙视别人。
因能力而不是经历为理由来鄙视程序员培训班的,最后其实只是因为这个很大程度是应试经历和非能力代表的证,循环回来了。
回到程序员培训不被雇主接受的原因,总归是培训出来的水货是比较多的(因为缺少权威体系的一次竞争筛选),当然不代表没有干货。但是淘换干货的成本需要用人企业付出,而一般公司不想出这个成本罢了,干脆依据概率全部淘汰。而CPA等证书的接受度高,实际上也是因为考试本身是一次竞争比拼的过程,虽然证书可以自证的能力与用人企业需要的并不完全不同,但还是替公司承担了一部分淘换干货的成本。
一步步分析下来,想要让这存在的事实自圆其说,最终就是归结到大家主要是对权威(权威背后的竞争与淘汰--哪怕是目的并不完全一致的竞争淘汰)的承载物认可的问题上。
泛化之,在招聘市场上,证书、学位之外的权威的标地是什么?是职位、薪资、级别、title,虽然他们同证书一样,是对雇主的需要而言的另一场并不完全相关的竞争的结果,但它们具有权威性--这四者反映了应聘者在上一次竞争中的胜出。
其他真正反应对雇主价值的要素,因为局限在团队内部而无法带出,更无法量化,就无法成为权威性的基础。所以这就加剧在企业内部形成不务正业考证、刷面试题、研究与工作内容关系不大的技术等软件工程师常见行为,更多的也有关注加薪和要title的趋势,最终进入组织陷阱“一个稳定的组织,每个人都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位置后停止,所以企业里每一个岗位都是由无法胜任的人担任”,这其实对企业和雇员双方都不利。
传统技术行业的解决办法看起来是提高证书门槛和权威性,丰富证书的考核方式,努力使其与实际能力的挂钩,增多证书分级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分级和员工阶梯成长的需求,最终使得行业内技术人员的薪资和title与证书相深度结合(很容易看到传统行业的技术人员的晋升途径中对证书的硬性要求,而IT行业则完全没有)。而IT行业未来会怎样,会不会跟传统行业靠拢,出现权威的证书体系,那就还不知道的啦。
另外一个想法:这时候看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是不是不那么感觉“落伍”了?看一些不“狼性”的组织文化,是不是也觉得可能背后蕴含着另一种角度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