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陈玉霞的“无蝉不夏天”
徐月祥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名言。最近看到一篇美文,“无蝉不夏天”,由我市知名女作家陈玉霞所作。初读,便是怦然心动,再读,已有欣然动笔的冲动。
欣赏美文与写下评论的冲动,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而言,确乎很容易。这篇文章开门见山,绝无拖沓赘言的叙说,与七月的时光,一场夏雨之后,偶尔的闲暇,作者听到窗外的“知了声声”而生发的诸多感想拓展开来,中间围绕捉知了,自然引出许多的童年趣事。直至最后的升华,作者感叹时光无情地流逝,同时又通过知了在地下多年默默的坚持,启示人们:任何的坚持与等待,都能够如愿以偿。文章1700多字,既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又非常贴近生活。
之所以让我有了动笔赞美的冲动,是文章之中很多精彩的描写,让我咀嚼再三,仔细玩味,最终欲罢不能。首先作者使用了“大汗淋漓”来形容童年的时光,瞬间就勾勒出青春躁动的不安份,因为不安份的躁动,又是在七月炎热的季节,所以才会大汗淋漓。试想如今人到中年,有几个人会是时常大汗淋漓?除非激烈运动。之后,出现了一个命题:“若没有蝉鸣,那还是夏天吗?”这就好比说,无酒不成席一样。没有酒的宴席,难到就不能成立?显然不是。文学的命题自然不是数学的推理。只是一种比喻而已。没有酒的宴席,只是有点寡淡,缺少一种氛围。同样的道理,如今的城里人,整个夏天住在高楼大厦里,难得听到蝉鸣,他们照样生活的非常惬意,只是缺少一种情调罢了。
但凡出生在50、60年代的人们,都有一种难以泯灭的记忆,永远那样美好,美好到至今想来,仍然会心一笑,你看“炎炎夏日,太阳当空,人们走路,总会拣有阴凉的树荫下,走着走着,头顶忽然落下几滴水来,你抬头看看天,天蓝蓝的,一丝云彩也没有,你再看看周围,也没有雨的痕迹,这时头顶忽然传来蝉的得意的‘知了知了’声,你便知道是谁在使坏了。你恨恨的,却又拿它无可奈何,最后也不过是笑骂一句:‘死知了,你看我怎么收拾你’,骂完之后照样走着自己的路”这种拟人的写作手法,用在知了的身上,何其形象生动,又妙趣横生。尤其用“使坏”这个词,一下子就把知了与人类之间本来并不相干的偶然现象,却看作是知了的故意行为。让知了的顽皮跃然纸上。让人那么喜欢,而粘碣馏的过程,也非常细腻传神,甚至连公母的区别,写的都是那样的专业,仿佛昆虫学家。由此可见,这篇文章是用了一番功夫的,哪怕她是顺手拈来,也是长期积累的生活体验。
这篇文章,采用明暗两条线,明线写知了,暗线忆童年。看似在细节描写上,详实细腻,实则惜墨如金。毕竟每个人的童年,皆有无数个精彩难忘的时光,然而作者却撷取一个童年的断面,通过以点带面,面点结合的手法,让一个顽皮青涩的美好华年,清晰可见。读来如此亲切,如此难忘。
结尾的收笔,也是独具匠心:“童年已经远去,可是那首《童年》的歌谣,还在一声声的叫着夏天,此刻,窗外的蝉鸣似乎更响了。”掩卷沉思,知了声声便是不绝于耳。最终被升华成一种萦绕脑际的韵律,让我过目难忘,欣然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