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第二章读书笔记。如前所述,这一章关注点在理解个体经验。我觉得舒茨的论述风格很有条理,行文上也非常努力地让读者弄懂他在讲什么,所以理解并不困难。但他如很多德语作者一样喜欢造新词(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所以概念繁多,而且容易看了后文忘了前文。因此作了简单梳理,是很个人的理解。因为没有参考什么文献所以会有很多错漏。
总体感觉:舒茨很强调“素朴生活的体验”,所以去理解的时候要从直观生活经验出发(,不要想太多学院派的东西)。
1 体验如何产生?
太长不看版:作为现象的内在生命流程有两个重要阶段,即持存(Retention)和再造(Reproduktion)。持存是原始的意识,是体验的前提;再造可以理解为事后对持存状态下产生的体验的注视和反省。因为再造的事后性,有意义性只能赋予一个过去的体验,这是意义行动的一项重要设准。
体验是内在生命流程的现象,生命流程是一系列的体验。其中有两个重要概念:持存与再造。
1.1 持存
持存:是体验的前现象的存在。持存是在纯粹的生命流程里面的体验之觉察,是原始的意识。这在体验的每个阶段中都变化,在刹那与刹那之间转变成被回忆的刚刚过去,是一种瞬间的原初印象。持存类似数学里的微分,是连续的瞬间的体验状态,是“绵延的过程”之内的“对生活的注意”,是意识流的印象。
持存使我们对体验的经历、流程,及种种变化等特质的注视成为可能,但持存并非注视本身。在我掌握流逝的时间的段落时,因为有了“持存”,我同时持续体验到当下的,也朝向即将到来者。因为持存的缘故,生命流程的多元性才得以构成,每一个现在之所以和以前不同的原因就在于持存作为才刚过去的犹然意识,发生与某个一同构成的现在。
1.2 再造
再造:再造与持存相对,是体验的现象的存在。可以被视作对持存的一种注视和反省,并将这种反省呈现出来,是一种“回顾性的目光”。再造使持存的时间对象被完整地重建或是被直接地掌握。但是这一重建过程并不是完全的,可能只是将流动的意识的某一部分,单独找出一个喜爱的时段去展现。这个时段被“区分”“凸显”出来,成为被注意、被理解的对象。
1.3 舒茨论断意义行动的设准
通过对持存和再造的辨析,即对体验的现象学区分,舒茨指出:体验有两种体验,一种是前现象的存在,一种是现象的存在。
①作为前现象存在的体验是流动的、与其他体验混合在一起的、未分化的,由“径直的生活”所掌握。
②现象的体验则是已经经历的、成为过去的、已经消失的体验,由注意的活动所掌握。
由此舒茨推出了对他后续论断意义行动的很重要的一个设准:
①已知1:注意的活动预设了所注意的体验都已经成为经历过的、消失的、完成的,总之——成为过去的体验。
②已知2:“意义”就是指注意力的专注。
③因此有意义性只能赋予一个过去的体验,该体验对于回顾性的目光而言是已经完成而且消失的。正在被经历的体验无所谓“有意义”“无意义”,已经完成的体验才是富有意义的体验。换而言之,意义,即意向性的成就,只有在反省的目光下才是可见的。
2 什么是行为?
太长不看版:行为就是一系列的自发赋予意义的意识体验。
行为是通过自发主动性而赋予意义的意识体验。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
处于流动中的行为会以原初活动的被给予的方式而被知觉。这种知觉以原初印象的方式作用着,在流程中的“自身-行为”是前现象的意识体验,只有当行为是逐步构成,它作为完全区隔之个别体验才可以从其他的意识体验之深谷里凸显出来,而被回顾的目光所捕捉。……回顾的目光将原初的被动型的体验统摄为我的体验,我的行动或我的“已然-自身-行为”回头指涉自发性活动的原初印象。
行为是一系列的体验,藉由在一般体验之内。行为是由某一种方式被带到实现中的体验,而且所赋予该行动的意义就是使体验变成行为的视向(Blickrichtung)的一种方式。
这段话意思就是,行为是对已然体验的回顾,是在持存存在的前提条件下的再造。
这一过程的作用方式是,我在用回顾性的目光注视原初的体验之流时,会将其中一部分原初体验统摄出来,在这个“统摄”的过程中发生了两个变化:第一个是“生命的被动体验”被综合为“我的”体验;第二个是这些原初印象成为一个集合,指涉向我的自发性活动。
这里所谓的意义,就是指将体验之流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行为的视向的过程。所谓视向,可以理解为一种注意力的朝向,目光的朝向,就是伯格森的“attention a la vie”。
【举例】痛→我痛→我忍受痛。我感觉到痛。在前现象的体验中“痛”是一个绵延的体验之流,是我身体某个部位持续且不断变化的不适感,它与我此时的其他体验融为一体。而我注意到身体的痛(此时“痛”已然发生了),我将持续的一系列碎片化的原初体验从体验之流中筛选出来,而将其综合为“痛”,并加诸自身,即体验到“我痛”。我的“忍受”或是“抵抗”就是由“痛”这个统摄性的体验而指向的自发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意义指向于我将“痛”的体验与“注意到痛所以采取忍受或抵抗”的行为联系起来。
3 什么是行动?
太长不看版:行动与行为的差别就在于行动是已经被“预先构想”“预先回忆”的,是一种“未来完成时”。行动又区分为行动(Handeln)和已然行动(Handlung)。需要注意的是,构想的对象必然是已然行动。
3.1 前摄
前摄(Protention):前摄是激活每一个体验的原初构成过程的过程。它将即将来到者以空洞的方式构成,截取之,然后使之实现。这种过程是空洞的、内容不确定的,但是为我们所意识到,我们在前摄的前提下逐步展现自我的行动。或者说,前摄是“对事件的原初知觉”。前摄以空洞或未落实的形态出现在未经反省的行动之构成过程当中,也就是出现在出于自发性活动的体验的逐次展现里。
3.2 构想
构想:构想的概念比较简单,就是一种“预先回忆”,这种“预先回忆”是行动得以产生并区别于行为的原因,并赋予已然行动以意义。所以顾名思义构想就是想象未来某件事已经完成的感觉。形象地说,构想是一种“未来完成时”。构想的对象必然是已然行动,这在下面一节会解释。
3.3 行动和已然行动,及其推论
接下来讨论行动,首先要区分行动(Handeln)和已然行动(Handlung)。
行动和已然行动可以大致对应持存与再造的关系。
①行动就是行动,是进行中的、混杂的行动;
②已然行动就是已经完成的行动,是被意识到、被注意到的行动
推论:因为意识和注意必定是事后的,所以只有已然行动是能被意识到和注意到的。
可以这样理解:有一个“我”穿越到未来的时态中回顾了这次行为,而此时的我想象了这个穿越的我的回顾,所以是一个“预先回忆”。例如我“起身”,在我“起身”之前,我已经想象自己完成“起身”的动作了。那么,由于穿越到未来的我,回顾的行动肯定是已经完成的行动,所以构想的我回顾的也是已然完成的行动,由此可知构想的对象必然是已然行动。
3.4 行为与行动的差别
行为与行动的差别就在于已然行动是被构想的。行动的意义就在于被预先构想的已然行动。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对行动的讨论仍然是十分微观的。理性行动则相对而言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系列行动的集合,这些行动的构想和结果之间可以连成一串,这一个行动的目标是下一个行动的起点,由此构成一系列的行动,最终达到理性的行为目标。理性的行动可以直接被界定为具有已知中介目标的行动。
例如“我步行去与隔一条街的A谈话”这个理性行动,就可以有许许多多拆分的中介行动:起身、开门、步行、避让行人、敲门、谈话,如此种种。
3.5 行动的统整性
行动的统整性:它产生于已然行动的被构想,换而言之已然行动被构想的时候,就是作为一个统整的对象而被构想着了。例如我在反思“我步行去与隔一条街的A谈话”这个行动时,我就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在思考。
4 什么是有意识的行动?
太长不看:有意识的行动就是一种经过自然而然的对行动路径的选择与判断的行动,它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意识到的。
明证性(Evidenz):这个拥有意识的特定经验类型。举例说我能对“知觉”这个经验类型拥有特定的意识,那么“知觉”就具有明证性。即我能意识到。那么意识体验是否具有明证性?……
只有当行动变成已然行动时,我们才能谈论所谓“有意识的行动”。“有意识的行动”有某种判断的标准,那就是有意识的行动中,行为的意义可以经由自由地选择以某种方式行动的选择而构成。一项自由选择存在于两个目标之间。
如何理解这里的“选择”?选择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做一件事情可以有A路径和B路径,我“选择”了A而没有选B。事实上舒茨所说的选择是一种“走过了才能被意识到”的选择,因为不能同时存在对两种已然行动的构想。选择的方式是“自我借着想象穿越一系列心理状态,在每一状态中,自我扩展、丰富、改变,直到‘自由的已然行动犹如熟透的水果离枝坠地’”,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每一个本质上‘原初’只能综合地被意识到的综合对象性的多元主题构成都具有这样的可能性,即,将被多重目光意识到者转化为之内单一目光意识到者,或者说,原先的被综合构成这在特别意义底下的被‘单一主题’活动当中被‘对象化’。由素朴的观点看来,只要行动完成了,从构想开始一直到它被完成位置就是一体的,因为它是被我的一个单一视线所掌握的,而不去在意它的各个构成阶段。
5 什么是意义?
太长不看版:意义就是事后给予注视,是“照亮生命流程的某一段落的一束光”。“有意义”意味着体验从生命流程中被抽离出来加以注视。意义具有注意变样,即“对生命的注意”有程度的区分,并依赖于当下的状态。
5.1 意义
思想与生命之间的张力意味着体验的有意义性的言说。“有意义的”并不位于体验或我思结构中,而是位于如何注视这个体验中,位于自我对待过去生命流程的态度中。何谓“有意义的”?——“意义”并不是与体验俱来的,而是取决于“我”对这个体验注视的方式,取决于“我”对自身生命流程所采取的态度。“有意义”意味着体验从生命流程中被抽离出来加以注视,所以说“一个体验被注视着”和“一个体验是有意义的”这两个说法是一致的。
有意义性不属于体验本身,也不单属于生命流程,而是每一个使体验变得“有意义”的“注视活动”都像一束光那样照亮了生命流程过去的若干个别片段。所谓的“照亮”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①“照亮”的范围是局部的,既然是“一束光”,那就只有光所照射到的地方被赋予了“意义”,“照”的动作使这个部分的体验区别于其他部分的体验;
②第二是“照亮”的关键在“亮”,即在意义赋予的过程中,这一部分体验被“看清”了,换句话说就是被“反省”了。
所以舒茨说:“自我实际的当下状态正是‘光源’,它将光设想生命流程中那些已过去、已体验过的片段,不仅照亮他们,而且标示他们,使他们在流程中得以与其他体验区别开来。”所谓的“区别开来”,指的就是他们是“充满意义的体验”了。
5.2 意义的注意变样
“对生命的注意”有程度的区分,并依赖于当下的状态。反省的层次意义的设定和诠释都是受实用条件决定的。一种体验层次是否被视作理所当然,依赖于反省的实际兴趣。
6 什么是体验的脉络?
太长不看版:之前都是在个体的角度谈行动的意义,但是人的体验是归属与一定的脉络之中的,脉络是单元式体验的高阶综合。所以这一节也可以理解是在社会学的共同经验的角度上谈行动的意义,“脉络”构成了社会学上所谓理解他人的基础。
6.1 为什么要提出体验脉络的概念
于内在世界中对内容的体验,也就是我们所生活其中的体验,它本身乃是前现象的,只有在特殊的注意活动中才称为现象。因此,提出体验脉络的概念。体验脉络是高阶次序的多元综合,我们可以在单一视线里,也就是以单元的方式回顾它。
6.2 意义脉络
意义脉络:多元构成活动与藉由他们所构成的高阶综合关系称为意义脉络。所谓充满意义的体验E1、E2,…,En位于一个意义脉络内,指的是当他们在多元架构活动里构成高阶次序的综合,而我们在单一视线里能够把他们视为被构成的单元。
说人话的意思就是:如前所说,构想是对已然行动的回顾。很多个小行动从构想到完成前后串联成一个整体性的多元的行动,这一行动的逐步构成的过程就是沿着意义脉络进行的,换而言之,意义脉络就是由许多单一的行动连缀而成的链条。就好像前面说的“我去找隔一条街的A谈话”一样,这个统摄性的行动由许多有意义的行动缀连而成,这些有意义的行动的意义连起来就构成了意义脉络。或者也可以说意义脉络就是一种理性的目标性的指引。
6.3 经验脉络
经验脉络:每个当下境况的意义脉络或更高阶意义脉络的总括整体,是所有意义脉络组成的经验之整体。经验的整个脉络是在一个特定的当下,从以单一方式被掌握的高阶的整体对象性产生出来,他的多元构成综合之过程是在深层中被预设着的,他不再被注意力的实现所掌握。不太准确地说,经验脉络就是意义脉络之脉络,是一种总括性的经验存储。
【举例】一种语言就是一种经验脉络,或说“语法”是一种经验脉络。对于掌握一门语言的人而言,言说的某一句话构成一个意义脉络,而所有的意义脉络归入语言这项经验脉络下,它包括了这门语言所能表达的一切意思和情感,但这种经验时预设的,即我使用这门语言进行思考和交谈时,是下意识地使用的,而不会去注视语言本身,每个词汇的发声和每个字符的形状。当然语言的例子属于比较特殊的,舒茨在第三章有做区分。
6.4 意味意义
有了意义脉络和经验脉络的概念,我们可以对“意味意义”下定义了。
意味意义:意味意义是针对一项体验而言的,它指的是从一个新的体验出发去对该体验做自我诠释。也就是说把这项体验放到经验脉络中去注视和解释,所以一项体验被给予了什么样的意义,也受到它被归为什么样的经验的整体脉络下解释的影响。
7 什么是经验基模?
太长不看:个体对体验的诠释基于一定的基础系统,这个基础系统就是所有意义脉络的汇总,是所有经验性体验的内在一致性,它可以被称之为经验基模。经验基模构成了经验的世界,体验在这个经验世界中根据相应的秩序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被诠释。
7.1 经验基模
外在世界的事物是外在经验的对象,它在多样化事物表现的体验的经验活动里被构成。
经验基模:经验基模是我们过去各种体验的意义脉络,它包含了在过去体验中应被构成的经验对象,但不包括他们构成过程的方式,在此之中经验的体验乃成为经验对象。经验基模是基于特定任务产生的,这项任务与藉由体验被注视而抽成的特定意义有关。
经验基模指的是经验性体验的内在一致性,它是我们每个当下经验的整体脉络,是我们的经验性体验的最高的意义脉络。我们的景观之整体脉络本身是一个经由经验性体验逐步构成的综合,它相应于一个整体对象,也就是我们在每个当下的知识之化身。换而言之,经验的整体一致性性是稳定的。
7.2 诠释基模
自我解释:将某个体验放到或归位于整个经验脉络中,这个归位是一个再认的综合,这一过程就是自我解释。
该体验的诠释:我们透过综合性的再认把体验归在经验基模低下的过程。当一项体验出现时,我们据根据这些基模记忆解释。所以,经验的基模也就是诠释的基模。
诠释基模:经验基模的另一个称呼。可以将其理解为一套整体性的经验,我们在综合性的再认过程中,将我们的体验放到这个系统中进行诠释。诠释基模是可以选择的,诠释的程度也被所选择的基模和体验的亲密程度所影响。
8 体验的真正原因
8.1 动机脉络
“动机”可以指称为行动者的“期待”。动机脉络是一种意义脉络。它指的是:行动者通过行动构想而采取某种特别行为的意义脉络,即以未来完成时被构想的已然行动,对行动者而言即是“动机”(也就是“目的动机”)。目的动机就是一个意义脉络,它建立在构想的当下状态的经验脉络上。
8.2 过去完成时的思考
体验的真正原因是过去完成时的思考。真正的原因动机是行动者的过去体验,那些行动者在行动彻底完成自后,才会用过去完成时加以注意。
举例总结本章内容。
“下雨了,我打开雨伞”
①下雨了,雨水落在我的身上,我感到湿润的感觉。【持存的状态;前现象的体验】
②我察觉到:下雨了,而且湿润的感觉让我感到不舒服。【再造:意识对体验的注意;我知觉到下雨了,并做出“不舒服”的反应】
③我意识到如果站在雨中,很快就会被淋湿而不舒服,避免这种危险的方式是打开雨伞。【我回顾自己的经验脉络,并将“下雨”“湿润”的知觉放到这个经验脉络中去诠释】
④我以未来完成时的形式构想了打开雨伞这一动作。【行动的构想,这是我的“目的动机”】
⑤注意“打开雨伞”是一个综合性的行动,包括了“停下”“打开包”“摁下按钮”“举起伞”“调整到合适角度”等一系列行动,每一个行动都包含了“预先构想-完成”这一过程。【统摄性的行动,但最后我是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思考的】
⑥然后我打开雨伞。【我前面对这一行动的构想赋予了打开伞这个行为的意义】
⑦我对人说:这是为了避免被淋湿。【这是我行动的真实原因,所处的意义脉络只有在回顾时才完成,此时我用的是过去完成时加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