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预言了刘邦得天下。孟子不是韩非商鞅那样没原则,修得屠龙术,货与帝王家的策士说客,孟子是有大使命的圣人,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你接受不接受,他只拿这一套话直直的跟你说,有君王听得懂,是天下之福。你听不懂,传诸后世,以待后人,其光辉思想,照样永垂不朽。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梁惠王卑礼厚币,把孟子请去魏国,高薪养着,不时与孟子讨论国政,但是,却不能用孟子的政策。他那种感觉是什么呢?要说孟子说得不对吧,感觉人家说的句句都对。但要说他说的有什么用呢?好像放哪儿也用不上!没法知行合一。
行仁政,上来第一条就要轻徭薄赋,不要征兵,要减税。我这儿东西南北全是敌国,多少兵都不够用,多少钱粮都不够花,又怎么能轻徭薄赋呢?我不打仗,别人也要打我。我现在这样下去,确实不行!但孟老师说的啊,也不现实,没法落地!
梁惠王就在这纠结焦虑中去世了,放下了他的雄心壮志,放下了他内忧外患的魏国。
太子魏嗣继位,是为梁襄王。
新君继位,孟子去见他。见完出来,跟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远远一看他,就不是个当国君的样子。走近了,也完全没有让人生畏的威仪。
孟子这一句话,梁襄王倒了大霉,千秋万代都记得他没正形,没体面,吊儿郎当,不像个当领导的猥琐样子,这是他给孟子的第一印象,也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形象。
孟子接着说梁襄王,他也没打个招呼,没一句寒暄问候,突然就问孟子:“天下怎么能安定下来?”
孟子回答:“天下归于一统,就能安定下来。”
“那谁能一统天下呢?”
“不好杀人的国君,就能一统天下。”
“那有谁来跟随他呢?”
“全天下没有人不想跟随他。你晓得那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如果长期不下雨,那禾苗都枯槁了。假如一阵乌云出现,哗啦哗啦大雨沛然而下,那禾苗就猛然茂盛地生长起来。像这样,谁又能够阻挡得住呢?如今各国的君王,没有一个不好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王,那么,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等着他解救了。真是这样,百姓的归附于他,跟随着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沛然之势,谁能阻挡?”
好吧,又是大道理,说的都对,至少你不敢说他不对,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梁惠王都听不懂,望之不似人君的梁襄王,更不可能听懂。孟子也知道没希望了,他离开了魏国。
我们要把孟子的话重新学习一下,否则我们也会像梁惠王、梁襄王一样,什么也没学到,那读孟子做什么呢?
首先,我们说说孟子的预言准不准,天下是不是定于一,是不是定于最不好杀人的国君。
从战国的结局来看,孟子似乎错了,是最喜欢杀人,最能杀人,最坏的那个家伙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
但是,秦始皇他没能“定”啊,只维持了十五年,就崩溃了。最终定天下的,是刘邦,他的政策,是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就这三条,其他法不禁止皆可为,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最自由?最富足?在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在文景之治时期最自由,最富足。好日子什么时候结束的?到汉武帝结束的,因为他好大喜功,好开疆拓土,好杀人。
所以孟子的预言是对的,天下定于一,定于仁政,他还说了两个“沛然”,“沛然下雨”,“沛然谁能御之”,刘邦是谁,是沛公啊!所以神秘主义者甚至可以说,孟子预言了沛公定天下。
其次,我们说说孟子的政策是否现实,能不能落地。
这个啊,太简单了,当然很现实,当然能落地,而且有不可思议的奇效。但是呢,他有一个要求,要求你有那一份心,是那一个人!如果你没有那份心,不是那人,你进入不了那逻辑,也就进入不了那境界,也就开创不了那世界。
道理孔孟都讲得非常透彻了,也没法再讲一遍。说说我们今天现实的例子。
比如,中国如何建成诚信社会?现在社会太不诚信了,怎么办?
如果社会风气已经烂透了,太不诚信了,那么,你稍微有点起码的诚信,“则天下之消费者引领而望之矣”。
讲讲海底捞的例子吧。
海底捞的CEO张勇跟我说过这么一番话:
“我真不觉得海底捞做了啥子不得了的好事。人家来吃饭,说这个菜不好吃,不好吃你马上端走嘛,不好吃怎么还能要人家的钱喃?全世界的餐厅都是这样的噻!唉哟,结果把顾客感动得不得了!惊讶得不得了!马上就出名了!
“还有说海底捞服务好!有啥子服务嘛,人家来你家里吃饭,你总要招呼到噻,吃饭还要排队,就给人家做点其他服务,消磨一下时间,就不要等得难过嘛。我觉得我们就是做了一些最基本的,最起码的事情,咋个就搞到‘海底捞你学不会’那么严重喃?又出名了!”
张勇的话,跟孟子的话一个道理,全世界都杀人,你只要不杀人,就是圣人了。
那人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海底捞你为什么学不会呢?
因为没有那份心。
因为不是那人。
有人要问了——真的诚信就行?如果我诚信了,却失败了,怎么办呢?
一听这话,就知道这人完了——望之不似人君。
孔子说了,求仁得仁,何所怨?那叫无怨无悔,因为我追求的就是诚信,就是仁义,追求的不是我自己的私利。得之我运,失之我命。能享受成功,也能接受失败。刘邦还挨了项羽一箭呢,那一箭如果射死了,他还不就死了?谁还欠你什么么?非得你成功?
追求仁义,无论成功失败,我都得到仁义。追逐利益,为利欲所牵,徒劳一生,最终也是以失败结束。
第三,我们谈谈孟子的辩术。孟子时著名的善辩,还善喻。特别擅长辩论,特别擅长打比喻,谁也说不过他,谁也不敢说不同意他的话。但是,大家也看到了,和孔子一样,终其一生,都没人听他的。
韩非子写过一篇《说难》,讲游说之难,游说君王之难。他说: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游说之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否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否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不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表达出来。而在于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游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游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和录用。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录用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疏远进说者。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韩非这个说法,叫投其所好。商鞅后来游说秦孝公,得以施展商鞅变法,就是这样来的。《史记》记载,他先跟秦孝公讲帝道,秦孝公听得打瞌睡,还骂推荐人景监,瞎推荐些什么人!第二次跟秦孝公讲王道,大概跟孟子讲得差不多,还是不得要领,秦孝公又骂景监,景监怪商鞅。商鞅说:“再给我一次机会!”第三次跟秦孝公讲霸道,孝公听得有点意思,但不知道怎么着手。之后对景监说:“你推荐这个人还不错!”商鞅得到反馈,说:“我明白了,再谈一次!”第四次讲强道,一谈谈了几天几夜,秦朝得以一统天下,就从这儿开始了。商鞅惨死的悲剧,和秦朝十五年而亡的大结局,也从这时候注定。
所以韩非、商鞅这样的人,没有原则,没有价值观,只有利益,锦囊里方子很多,你要买哪个,我就卖哪个给你。
孟子呢,孟子不是韩非商鞅那样,修得屠龙术,货与帝王家的策士说客,孟子是有大使命的圣人,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你接受不接受,他只拿这一套话直直的跟你说,有君王听得懂,是天下之福。听不懂,传诸后世,以待后人。其光辉思想,照样永垂不朽。
我的孟子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中国华侨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