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在课内课外都学习和分析过无数次中外大小战役,说实话,我很少因为战争史实产生过较大的情绪变化,因为无论是课本上冷冰冰的数据、还是历史学客观理性的分析思路,都不能反映和折射出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重量与脆弱。
其实战争本身发动的动机大家都知道没有那么伟大,尤其是史学分析思维固化后的我们,因为见过太多战役太多史实、古今中外。因此也就没有那么的容易鼻尖发酸,但是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将士身上,他们是战争发动者和迎战者目的实现的机器,因为他们没有选择去或不去的权力,也没有选择活着还是牺牲的机会,更没有考虑命令下达时接不接受的时间。没有人能记得他们所有人的名字,更没有人能倾听他们每个人还有多少梦想没有实现。可能他还没有为年迈的父母锤肩揉腿,可能他还没来得及对喜欢的女生说一句“我喜欢你”,可能他还没有机会抱抱自己刚出身不久的孩子。生命都是有重量的,都是沉甸甸的,都是珍惜可贵的;生命都是脆弱的,脆弱的不堪一击,脆弱的不堪承受;我们都怕痛,我们都怕失去,我们都怕哪一天就突然永远的跟这个世界说再见。身躯是渺小的,但也是庞大的,因为它承载了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多姿的一生的承载体,一旦身躯永远倒下了,那个人所有的可能就永远没有了,是永远。时间是没有尽头的,但是牺牲的他们的永远却定格了。
有人说挺好的,因为能让我这种站在理性制高点的人感受一下历史下的辛酸血泪。其实历史就是这样,容不得私人感情,容不得儿女情长,因为千秋大业才是历史要歌功颂德的对象,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才是会被历史和人民记住的人,而底层撑起整个基业的将士们终身浴血奋战,都可能不能在历史中留下一抹剪影。至于后辈晚生们,可能前人栽树是为了让后人乘凉,但是不是所有后人都会感恩,更不是所有后人都会铭记。
自然科学是冷冰冰的,其实人文类科学何尝不是如此,科学本身就意味着理性,尤其是人文类科学,看似饱含情感的人文类科学其实都是圣母玛利亚一样的视角和高度。
可是再圣母视角的人,我相信在看到那一具具倒在血泊中的身躯、那些曾经也和我们一样鲜活的生命,所有保持的理性都会在一瞬间崩溃殆尽。不是因为感性,而是出于仍旧保留的赤子之心对生命最初的敬畏。
不得不说,有时候照片的冲击感远超出冰冷的数据和飞扬的文字,因为文字和数据可以做到尽量理性,但是照片却不经任何修饰,我们可以活在文字和数据的理性之上,却很难在真实的画面前仍旧维持着面具。
可是历史本身就是这样的理性,它不会给权力顶尖的人留下太多感性空间,更别说非权力顶尖的人,我们要学习的是这样的历史,我们要记述的历史也是这样,我们现在正在创造的历史也是这样。至于感性,那是文学所要记载的内容。但是,这并不代表科学和感性不可以共存,恰好是感性的存在,才让我们有动力坚持着进步坚持着敬畏坚持着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