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6年的时间没有为自己留下只言片语,因由不提也罢。再想提笔时,发现已经没有了自我表达的欲望和习惯。这种现象委实有些不妙。
最近一直蠢蠢欲动,想拾捡回遗失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意。然,置身于一地鸡毛已久,于日常琐碎中瞥见诗意的功力尚无。成日里修炼自己,望成为一个进退得宜且不失本心的成年人。日日自省,一刻不得懈怠。惟愿不要有林黛玉的心思二百五的脑袋。
从去年秋天始,似乎寻回了些许旧日心情。坐在老院子窗边,一转头看见一树绿叶,窥听到几声鸟语,透进来的阳光洒在摊开的书页间,安宁愉悦重临于心头了。做的是自我认定有价值且感兴趣的事,即使搜刮心思耗尽脑力也甘之如饴。颇有几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感觉。
虽也忙碌,但身体终于等到了灵魂同行。可安然矣。且赏——
杏花春雨里,吹笛到天明。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附七年前旧文一则,虽是昨日星辰昨日风。
最近有点忙,忙得忘记了身处其中的错综复杂,忙得摆脱了沉郁愤慨的心境,忙得错过了周遭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简单,已经忘了有多久没有这般简简单单的过日子了。平静,许久不曾有过的感觉,重临于心头了。
忙得有兴致看闲书了。特意找出以前的《古代文学作品选》,于睡前细细研读一番。少了考试的压力,纯粹的兴趣使然。流连于古人隐谧的情怀,顿觉生活也添了几许诗情画意。
网购了谷建芬作曲的古诗词歌曲,中央台曾播出特辑。清脆的童音,一群半大的孩子,穿着古人的翩翩白衫,舞着折扇,踱着方步,款款而来。那感觉,仿佛尘世里的一切污浊都尽散于一瞥之间。脑海里只余一幅清清淡淡的水墨。一直有些疑惑,为什么如此纠结于古典。是历史的遥远美化了那早已虚无缥缈的人与事吧。以至于,连舞蹈都偏爱于中国古典舞。一举手,一投足,道不尽的风采,诉不清的韵致,那一颦一笑都恍若仙人,那眉梢眼角都透着清奇。正应了那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似柔,却还透着几许刚劲;似刚,却又怀着一腔柔肠。于是乎,痴望着,遐想着,沉迷着,......莫非这就是传闻中的“忘我之境”?
昨夜偶遇陶渊明,爱极了他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逢鲍参军“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更感怀于阮籍之放达王勃之英年早逝。若干年前一睹就梦周公的书,竟生生看得深夜不得眠。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无法解释为何忙出了闲情逸致,为何忙出了从容淡然,为何竟忙到古诗歌里去了。呵呵,忍不住笑叹一声,实在有点佩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