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知识焦虑,于是我选择了这本书,刚翻开楔子,我就被刷了一遍三观:张泉林。“我的前半辈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自我要求,叫做“做一个靠谱的人”。就是我答应你一件事情,我就会努力做成。怎样能够保证做成呢?只做我有把握的事情。如果是一件我还不会的事情,那我就先学会再做,这样就有把握了,就靠谱了。” 没错,介就是我,不过这个话锋让我感觉,我引以为傲的为人好像有瑕疵。接下来是被硬普及了融资的一些内容,我非常开心接触到了这一块的信息~
接下来更吸引我的是牛顿的故事,这位我初高中最大的克星,当看到他晚年痴迷炼金术的时候,我就抱着“对科学置疑”的好奇心放不下这本书了。我特别佩服知识有宽度的人,尤其是里面说的“阅读的唯一目的是升级自己的认知”,深得我心。这一部分以牛顿为主线将科学的发展史浅显易懂的说清楚讲明白。从科学的发展史有理有据的表达了知识焦虑的“无用”。“这就是社会结构的复杂度,千万不要推己及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动作引发的后果,我们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我们越聪明,往往就越没法想象”。
其中可口可乐作为一个例子被完美的列举,可口可乐≈糖水,我们老祖宗没有任何文明的时候就知道要贴近河流居住,接下来随着文明的进步,有了储藏水的工具,草木茶,醒酒药,接下来是质的飞跃,可口可乐能走向世界并不是因为神秘的配方,而是因为它的包装技术,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出现了用锡罐和铁罐来装食物,然后是现代社会的发明——冰箱,而冰箱可不是可口可乐发明的。
在这本书的后面还提到了进化、创新、递弱代偿,这些我都作为新知识储藏理解了一些。书里还提到了一些小的定律知识和推荐了一些书,下面我集中整理了一些:
一、互联网界有一个很著名的定律,叫“邓巴数字”,人类智力将允许拥有稳定社交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一下,就是150人,很难突破这个上限。但是,互联网扩大了我们的交际范围。我们的微信好友数量、邮箱联系人数量,早就超过150人了,而我们依然用150人的行为方式、认知模式和思考方式对待这个世界。所以,我们的认知和世界的真实情况之间,有一个落差。
二、三类员工
在《干法》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把员工分成三类。
第一类叫自燃型,就是自己划个火柴就能把自己烧着了。自燃型的人,不用任何人管他,他自己就会玩命干。
第二类叫点燃型,你给他做做工作、谈谈心,然后划根火柴烧他一下,就能把他烧着。
第三类叫阻燃型,你拿火焰**器喷他,喷完他还是原样,就像陶瓷做的一样。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阻燃型的员工。
三、机会成本
放弃其他选择的总和,这就是“机会成本”。比如一个年轻人现在下班了,一个哥们儿给他打电话说晚上一起吃饭、喝酒,还有一个姐们儿给他打电话约一起看电影。表面上是两个,其实比这要多得多。他可以选择留下来加班讨老板的欢心,还可以选择回家读书或者打游戏,或者上图书馆去听讲座。也就是说,他的认知水平越高,看到的世界的联络和协作越多,他的机会成本就越高。
四、中国式创新
创新并非是智力崇拜。人们总是觉得创新就是做难题,必须具备极高的智慧含量,但是创新并不都是重大突破,他很可能产生于“万众创新”这样一个环境中。坚持做,持续地做,系统的做,用死磕的匠心精神去做,这本身恰恰就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