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结是一个中性的理念
团结不是褒义的,也不是贬义的,它是中性的。
我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里面没有它,那里面,都是褒义的。
为什么是中性的?
可以团结起来干好事,也可以团结起来干坏事。
所以它本身并无好与坏的内涵。
二、团结的功能
团结的功能是聚合力量。
有一句很著名的口号:团结就是力量。
这是法西斯主义的核心口号。
但人们并不因为法西斯用这个口号而弃用它,今天我们仍然听到这样的口号。
中国还有一首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
因为它说的是对的,描述了团结的功能。
团结可以形成巨大的力量,在一些场合,人们需要这种力量。
三、团结的特征
1 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能够简洁地表达出来
2 团结群体有头领,其他人都听他的。
把团结运用到极致的法西斯主义信奉的就是“个人服从组织,组织服从领袖”。这个领袖就是头领。
凡团结群体,必有头领。
因为人有自主意识,若无头领,行动各行其是,力量聚合无从谈起。
更大的团结群体,还会有一个等级体系,有大大小小各级头目。
这是因为,人能直接管理的人数有限,群体大了,必须实施分级管理。
在这样的大群体中,最高的头领甚至有可能被神化以保持群体行动的一致性(个人不赞成这种情况,认为这是非良性群体,属个人观点)。
3 团结会产生权力
头领有统领群体的权力,因为要群体行动一致,自然产生权力。
这种获取权力的途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授权形式。
正常的团结群体,其头领会有节制地行使权力,仅用于达到所宣称的目标,而这些目标是良性目标。权力的是否被节制地使用,可以从目标是否有异化观察到。
这个权力可以膨胀,依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可以到达绝对权力的高度。这种情况,通常是群体的目标非良性,或者由良性发生了异化。异化的情况是常有的,因为这个权力常常处于不受监督的状态。
这个授权开始可能是自愿的,但非良性目标的群体到后来可以发展成胁迫的。
群体实力增加了,就有胁迫的实力。
4 团结往往由危机催生
比如发生了战争,整个国家都需要团结。
上世纪30年代,德国的团结群体纳粹的诞生,就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危机催生的。
5 团结有紧密度的差别
最紧密的,比如军队。
比它松散的,比如民间一些团体,如体育团队等等。
四、应用团结的场合
团结主要用在克服危机,它是一种主要的危机应对方式。
常态下应用团结的群体,军队是最主要的。
军队就是专门因应危机的,所以必须是一个团结的群体。
它有严格的下级服从上级的纪律,以保持行动的一致、高效。
其它应用团结的场合,比如某种竞赛团队,常见的有体育竞赛团队。
这些都是良性的团结群体。
团结的正向作用就在良性团结群体中体现。
其最大的功效,就是聚集力量应对危机,最终战胜危机。
非良性的团结群体也是有的,比如犯罪团伙,他们也是需要团结的,其群体也是团结群体。
甚至有团结群体,最终可以对国家构成威胁,甚至夺取国家政权。唯其良性与否的判定,已经进入政治范畴。
中国古代有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说法。是一个比较粗糙的判别方法。现代有各种理论,但并不统一,会有很大的分歧。
五、团结的副作用
前面说过,团结主要用在克服各种危机。
它有副作用。
副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个体能力的限制。
它会抹杀个性,个体的发展受到阻碍,创造力受到伤害,从而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目标。
人的创造性与张扬个性有密切关联。这可以说明团结对人类创造性有损害。
小时候有篇课文,说的是一支筷子易折断,十支筷子合在一起难折断。就解释了团结的好处和副作用。
十支筷子合在一起,就不再是筷子了。
总的来说,团结聚集的是力量,它是短期见效的。它损害的是人的个性,造成的损失是长期的。
但在危机情况下,短期的事件,可能决定长期的命运,所以必须遂行团结。
而在正常情况下,就需要人们从容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促进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所以,非危机情况下,一般不宜运用团结,而要代之以合作这个理念,它可以在不伤害个性的情况下协调社会成员的各种活动,促进社会的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