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我一辈子都不会爱上跑步的。
学生时代,每年的800米体育达标简直是魔魇,一个月之前就开始紧张,只得临时抱佛脚,起个大早去晨跑,即使这样,每年的800米体育达标跑下来就象死而复生一样,武大行政楼前的大操场是我去过最少的地方。
不擅长跑步和剧烈运动,我一直归根于自己的心肺承受力差。每次体检时做心电图,心跳总是近100下,曾经有几年体检还发现有心脏早博,站立时间长了出现过几次脑缺氧导致的眩晕。
大学毕业时,我最开心就是再也不用跑800米了。
毕业这么多年了,我确实也再没有跑过步,类似于打羽毛球这样剧烈一点的运动都很少接触,一动起来就觉得很累,体会不到运动后的酣畅淋漓。
孩子上初中后,在学校上晚自习,我和老公晚上自由时间多出来了,于是开始出去走步,老公以前是非常爱运动的,尤其是爱足球,不过有一次踢足球时过于剧烈把腿踢断过,动过手术,打过钢钉,恢复后也很少剧烈运动了。
小区位置得天独厚,旁边就是一个国际级标准的大型体育中心,围着体育中心转上几圈成了我们每晚的例行锻炼方式,这里走步的人多,但跑步的也不少,老公的运动细胞又开始被调动起来了,不再满足于陪我走步了,慢慢地演变成他跑步,我走步。
他这一跑不要紧,开始上瘾了,越跑越长,第二年就直接报名参加了武汉首届马拉松比赛的半程赛,2小时过一点的成绩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今年参加了第二届武汉马拉松比赛的全程赛,4小时9分钟的成绩让第一次跑全马的他受到莫大的鼓舞。
受到鼓舞的还有我,从江汉路、汉街到欢乐大道的终点,冒着霏霏细雨,搭乘地铁追随他的步伐,给他打气鼓劲。终点,一位近八旬老人接受采访时说要当“白马(百马)王子”,我的内心也深深被触动了。
孩子在汉口上高中了,我们举家迁往汉口陪读,老城区运动场所相对匮乏,老公到了汉口就开始找能跑步的地方,发现中山公园旁的新华路体育馆定点对外开放,虽然不如原来的体育中心大,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能找着跑步的地方就已经很满意了。
下班后回到家通常已经近7点了,换上运动服就匆忙赶往新华路体育馆, 他跑步、我走步。
体育馆里有一大群人一起列队慢跑,和着音乐节拍,排着整齐队形,不分男女老少,很具有感染力。他们一圈圈地超过我,从我身边跑过,一开始我除了感叹他们的气势,从并没有想过我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
终于有一天,见那么多年纪比我大的人都在跑,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鼓足勇气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第一次跟着慢跑了5圈,相当于至少2000米,我以前从来没有跑过的距离,跑下来觉得还好。
过了几天开始加码,坚持跑到了8圈,相当于3200米,好象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
又过了几天,继续加码,咬牙跑到了10圈,相当于4000米,稍稍有些累,但还能坚持下来。
有一天,我一度跑了15圈,但确实有累的感觉。
于是我决定慢慢来,维持在10圈的强度,坚持一段时间感觉不累的时候再慢慢加量。
今年跑步团升级了,建了微信群,自费买了队服,穿着整齐的队服,越来越有找到组织的感觉了。
我也开始升级到了12圈的强度,偶尔感觉轻松的时候也会来个15圈。
终于体会到了大汗淋漓后的酣畅和轻松。
但仍认为跑步是项孤独的运动,一圈圈地跑下来还是很枯燥的,我暂时还不能做到“完全放空身心”,为了克服枯燥感受,我的大脑也没有闲着,把近期的安排想一遍,把重要的工作在大脑里过一遍,看有没有遗漏,连7月份的出游计划也是在跑步时逐步形成框架的。
见我也能跑上十几圈了,老公鼓励我明年报名汉马13公里健康跑。
不奢求能否达到参加比赛的水平,最期待的是慢跑给我身心带来的变化。
我想我还会坚持跑下去,顺其自然,原来跑步可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