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底开始,我基本上就进入了一个不太舒服的时期,跟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有些情绪低落的原因差不多,都是原因不明。
现在分析来看,可能是由于在北京做事不太顺利,说出去的各种承诺也几乎一一没有完成,在学校又面临着无法毕业的道德压力,同时想着自己努力要达成的所谓梦想已全然的镜花水月了(注意,在这句话里使用比较文雅的词,会让自己回忆不太好的事情时不那么难受,你也可以试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去的三个月对于我是一段比较困难的时期,这样也就可以理解我接下来的一些行为。
比如,那三个月里,我十分惧怕呆在有人的地方,8月份还住在学校的公寓里,还有同住的和同楼的人,这种恐惧还在可控的范围内。9月份被迫迁出学校,找到一个小房间入住,由于远离人群和闹市,这种怕人的恐惧感也让我自己有些害怕自己了。
有一个周,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7天,拉上窗帘,把所有能透光的地方都遮起来,严严实实的。不论白天黑夜我都用被子蒙着脑袋,每天的伙食就是一袋泡面,不过我是干啃,不敢去厨房烧水。就这样,每当合租的伙伴开门关门的声音都会惊动我,甚至走路的微小响动都会让我的心咯噔一下。
在经历了极度恐惧之后,我害怕自己这样下去会被吓死,所以就强迫自己每天只要天亮就不能呆在房间里,于是我就去附近公路上跑步。每天跑7个小时,累了就歇一下,然后接着跑,感觉是只有跑起来,让风在耳边吹过,才不会觉得路上的人那么可怕。
当然,在这样跑了5天之后,就不能坚持下去了,毕竟害怕加上没有好好进食,这样强度的运动肯定是撑不住的。但是一停下来又会陷入对周围一切,尤其是人和响动的恐惧。
我就想了一个好办法,以毒攻毒。我准备做一件比见人还恐惧的事,于是半夜去了附近一个还没完工的公园。闵行这边有很多树,所以这个15平方公里的公园大部分是树和齐腰的杂草组成的,而且人烟稀少,仅有的矮房子里也只有一闪一闪的微光。
这个策略果然奏效了,大半夜,一个人,窄窄的土路,高高的树,浓密的杂草和看不到头的黑暗,让我几乎恐惧到虚脱,尤其是有只猫突然跳出来,站在离我不远的路中央,疑似看着我。
作为一个学心理学出身的人,我知道自己应该是出了点什么问题。其实只要智商还及格,傻子都能看出一定是出问题了。好在当时没有产生一丝的轻生的念头,可能因为还有那么多的新书都没看,心疼。总之,当时一心想的就是老子不能这样下去,否则都无法跟朋友正常的吹牛了。
说实话,从始至终没有想到过去看心理医生,可能是因为学过心理学,所以对所谓的心理治疗并没有强大的信心。同时自己又是一个极度好面子的人,即使经过心理治疗可以走出来,但是周围的人一定认为我是得过精神病的,想想都可怕。
于是,我决定自己动手。毕竟在靠着意志力战胜精神病这一方面,我是有榜样的。那个因为博弈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约翰纳什,就是凭着一己之力跟精神分裂战斗了30年,并最终取胜。
我先给自己确定了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一律不给朋友打电话求安慰,也不接朋友的电话和联系。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对于承受挫折的能力,我还是比较自负的。一个我自己短期内都无法消化的负面事件,我的朋友们几乎是很难帮上忙的,跟他们的联系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和负面感受。而且当你在决心对自己狠一把时,朋友的关心和柔情基本是会瓦解你的斗志,让你觉得世界还没有那么糟,这是很容易破功的。
另外就是,我知道自己的性格。如果跟朋友联系,我即使拼命压制自己的情绪波动,在那种情况下我也是几乎无法维持正常交流的。那就会做出一些很不得体的行为,很可能就伤了朋友的心。
对于父母和老师,我采取的也是同样的策略,毕竟让他们认为我是因为在忙事情没时间联系,总比告诉他们我有点疑似精神病要好一些,对他们造成的负担要小一些。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总以为自己是地球的中心。事实是没有一件事情是离了自己做不了的,往往是自己不参与的事别人做的更好。
在这个大原则下,我就开始对自己的纠错,主要就是以下三个方面。
1.相信思考的力量
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最常想到的就是出去走走,去做想做的事,取得的效果往往比较差,尤其当你是因为一件需要动用较多智力资源的事情而心情不好时,不动脑就去干事的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在绝大多数时候,能够造成我们情绪长期低落,甚至产生生理不适感的原因,基本上都是某些不起眼但我们很在意的事情的失败,使我们对于自己的价值产生了怀疑,比如失恋、客户飞单等等,往往会让自己搞不清楚自己是个啥,能干点啥。这是需要调动极大的智力资源去完成的一件事,是简单的四肢运动很难取代的。
这就像你病了,要吃药。总得先搞清楚生病的原因吧,比如是病毒性感冒?风寒性感冒?如果一个医生跟你说,不知道你是啥病,但是这个药对你有用,你先吃看看效果,这时候你基本上会崩溃的。
而且在整个科学史上,对我们影响巨大的那些伟大发现和发明全部都是经过深度思考和论证得出的。比如我们从小就在课本中看到,牛顿因为一个苹果掉落发现了万有引力,弗莱明因为一个失误发现了青霉素。稍微一想,得是什么智力水平的人才会相信这样弱智的逻辑。
看看牛顿、爱因斯坦对于自己理论的那种严密的逻辑论证和数据分析,你就知道他们能够构建起一个完美的理论绝不是什么苹果砸出来的。我们都听过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发现了浮力定律,可不要以为这是什么偶然的结果。为什么你洗澡的时候脑子里不是想着翘起整个地球,而是某个岛国的毛片。
所以对一件重要的事情,利用自己能得到的信息思考的清楚一些再去行动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当你用所谓的行动取代思考的时候,会给你造成困难过去了,心情好了的幻象,结果就是每有事情勾起你的情绪的时候,你就又得进行一次循环,这样就是现在职场上常见的周期性低落。
但是这对于我来说并不十分困难,因为来上海这几年,自己过的是极其浮躁的,拼命的去接触各种人,尝试各种工作。
在互联网界学习的执行为王(相信我,绝大多数创业公司做不下去,往往是因为创始人脑子根本不清楚,甚至缺乏基本的抽象思考的能力,总以为一腔热血做出来的东西消费者就得喜欢)我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也曾经一直这样去做,结果基本上就是惨淡收场。
有了这些经验,我还是能够静下心来想想清楚的。
2.找一件爱到骨子里的事做
在那三个月里,我大多数时间是用来恐惧和胡思乱想的,我是无法强迫自己停止恐惧的,只能找一件事情放到恐惧的时间里来做,慢慢用做这件事取代恐惧。这就像你无法单纯的戒掉一个坏习惯,正确的做法是用一个好习惯去取代它。
这件事情一定是你极致喜欢的,要不然是无法跟强大的恐惧和负面情绪对抗的。也就是说这时候你需要一份十分强大的自信甚至自负,这种力量会让你像愣头青一样横冲直撞。当然,这时候你心里有一个你十分在意的异性的话,想到她,如果你能有一种老子天下无敌的盲目自信产生,那将是十分有用的,遗憾的是,我心里并没有一个这样的女孩,所以只能靠自己了。
找到一件喜欢的事,有两种方法,一是先确定喜欢再去做事,另一种是先尝试做事,再确定喜欢,跟恋爱一个道理。
幸运的是我有一件很喜欢的事,读书。不知道从什么时形成的这个习惯,总之现在看来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了。我给自己立下一个规定,除了吃饭、睡觉和正常思考之外,剩下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如果实在看不下去,就把原来看过的书再看一遍,人总是对于自己熟悉的东西不会那么排斥,看书也是。
如果从八月份开始计算,到十月份我读完了190本书,其中有150本是在九月中旬到十月底完成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每天平均的读书时间达到10个小时以上。
在读书期间,我除了慢慢不再害怕见人,也开始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外,对于读书还有了新的理解。
在之前我看过很多的读书方法,从日本讲求细致和高效的方法,到美国强调自由和想象的方法,我也真的以为要提高阅读的速度就得用那些方法。但是在这段期间,我并没有用任何的方法,就是很笨的用最原始的读书方式,结果我的阅读速度自然的一天一个样,以至于在坚持了一星期后,我几乎以开始3倍的速度阅读。
同时我也在读书的过程中放弃了一切目的,比如要记住什么,或者要找到有用的东西等等,毕竟读书这事本身对于我克服恐惧就是最大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反而能够更理解书中的内容了,具体表现就是我似乎可以和作者聊天了,它书里的大多数话我都能自然的接上下句。
总之,这期间,因为喜欢读书,所以用它来替代恐惧,而在替代恐惧的过程中又更喜欢读书了,以至于一口气又买了3000多块钱的书。
3.生一个自己的孩子,并相信他是属于全世界的
这是一个不太得体却很恰当的比喻,就是尽力去做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极致的东西,并试图或者想象你是给全世界的人做的。意思就是尽力去创造一个产品,目的是能够让更多的人能够使用它产生一些附加价值。
这个产品不一定是实际存在的物体,也可能是你的某项技能更娴熟了,也可能是某种想法可以帮更多人快乐等等。
这个原理有点像结婚几年后感情不太稳定的伴侣,这时候修正婚姻和感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生一个孩子。
在积极备孕、努力造人和共同抚养一个孩子时,往往会更容易地解决原来无法解决的冲突,你也需要一个这样的属于自己,但又想极力让所有人都知道的孩子。至于以后因为孩子问题,夫妻间的争吵那是另一回事,实际情况是有孩子的家庭比没有孩子的家庭,幸福度要高,离婚率要低。
这方面我也很幸运,由于一直喜欢读书,但是大多数读书方法对于我都不太适用。我比较早时就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读书,比如,我一直用一种三分的方法来整理我的读书笔记。就是把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按照新的概念、疑问和想到的信息三种类别分好。
这是我用的很顺手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其灵感来源于康奈尔笔记和零秒思考笔记。既然这样我不如就把它发展成一种标准的读书方法,所以我就开始了“生孩子”的过程。
整个过程大约分为五个阶段:更深的了解人类记忆和思维的脑机制、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分类、用工具外化心理过程、设计和审美(对于一个产品这很重要)、不断读书进行方法体验和改进。第五个步骤是贯穿始终的。
当然,我并没有很多钱去付费上课学习这些知识,所以选择了读专业的书籍和看一些国外名校的相关公开课。整个过程除了下苦功,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讲的,但是有一些意外的事情却很有意思。
一开始我阅读一些国外的心理学教材,说实话,对于心理学我确实对国内的所谓专家不太信任。
但是发现在关于“思维和概念”的理解上,仅仅是心理学的解释并不能满足我,反而很多生物群体的行为,或者非生命物质进化为生命体的过程可能更有帮助,我就去了解生物学,结果发现这些涉及到一个叫“涌现”的概念,属于复杂性科学的范畴。当然,这样的科学对我来说难度是极大的,我就只能在自己的能力极限内去理解。
这种在因为解决一个概念的问题,让我必须跨学科继续了解的情况,还发生在了解设计有关的概念时。其实这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成人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理论。当时老师在课堂上一遍遍强调的,论文中一遍遍写的东西,确是在我自己做这么一件小事的时候体验最深,这也让我深深的质疑现在的研究生教学。
同时,我也在深深的质疑教育存在的意义,在我的意识和观察里,知识从来是不能被教会的,只能用来学习。我会在以后的文章里进行论述,现在还在搜集支持这一论点的论据。
简单来说,就是我到现在为止,已经把最开始的三分法,发展成为了一套读书方法的雏形,我称之为CTE认知。
我在使用的过程中,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关于读书的困难和困惑,比如不喜欢读书怎么办?读书慢怎么办?没时间读怎么办?没有完整的时间读书怎么办?读完记不住怎么办?读完了没用怎么办?
在我对67个陌生人的隐藏式交谈中,发现这也是他们问题的一部分,所以我想既然这个方法可以解决我的问题,那就也有可能解决部分其他人的同样的问题,于是我就完成了为别人做产品的任务。
在这三个月里,尤其是近50天左右,我按照这三个方面去做事情,心情开始慢慢的好起来,虽然对于社交和见人还是有些微弱的排斥,但是从理性上已经不再失控,情感上也能自控。
以至于我现在可以每天早上4点起床,写一点东西,读一会书,出去锻炼一会,洗澡吃早饭。到下午6点之前都在做关于建立下班咖啡的事,虽然进展比较缓慢,但是在这件事上自己想的足够清楚,所以每做一件事都觉得很快乐和有价值。
当然,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太缓慢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也在修改策略,加快进度。总之,既不能完全不看现实的自嗨,也不能只看现实的抑郁。
接下来,我也会慢慢的跟我的朋友们联系,以尝试得到他们的谅解。当然肯定会因此失去一些朋友对我的信任,毕竟我也是做了这种不靠谱的事嘛。
不过我却是感觉很幸运的,经历这一次为期较长的低落的情绪,我能够靠自己慢慢的走出来,最起码我对的起学过的心理学和成人教育学,我也相信我是我的同学里实践和运用我们学的东西最好的。其次让我相信了知识就是力量,一个人可以彪悍,但不能鲁莽,要科学地对自己狠。
把这段经历写出来的原因,是想让我的朋友们可以了解我这段时间为什么失联,以期得到他们的理解,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自作多情,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也是有强大的自负的,不怕。
另外,如果你也有过,或者正经历着一些类似的低谷,不妨尝试一下。需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找一件喜欢到极致的事情去做,因为我们中国人感情比较内敛,很难有自己的强烈热爱的事情。极致喜欢的迹象就是,即使天天干一样的事,你也能乐此不疲的干着。就像真的在意一个人,每天见到同样的她,你也很想每天亲吻她,然后再出门上班。
下班咖啡,让阅读像音乐一样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