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的一个好朋友找到我,告诉我他抑郁了。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告诉我:他从高中后一直自卑于自己的身高,而这一点又导致了他自信不足,开始害怕与他人接触,不去尝试一些事,可这些又反过来加重了自卑感,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闭环。这些也让我想起了一些相似的事,比如一些女孩子会因为自己皮肤黑或者胖诸如此类的原因而自卑,还比如内向的人会因为自己不善于和他人交流而自卑等。
我们为什么会对自己的劣势感到自卑?
怎么做才能打破这种闭环?
01
正确看待:劣势不等于缺点
我们之所以会像我那位朋友一样自卑于自己的劣势,一方面其实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劣势的认识是存在偏差的,我们经常错误的认为劣势就是缺点。
可实际上呢?
劣势与缺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缺点指的是人的短处、欠缺之处;而劣势的定义是在力量或态势上处于比对方不利的地位。缺点只能改正,比如粗心、自私等这些不好的特质。但是,劣势是可以弥补的,比如某人容貌不出众,相比于貌美的人而言就是处于不利地位,但她可以通过化妆等方式弥补,以摆脱不利地位。简单而言,劣势是你有只是与别人相比没那么好,可缺点是直接缺失,根本没有。
而且,正因为劣势与优势是相对的,所以在不同的情形之下,劣势与优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一上台演讲就紧张,一定会搞砸吗?不尽然。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她一紧张就会声音发颤,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说不出话来,大学期间很多课都要求做类似于演讲的展示(make presentation),可由于此原因她这类项目得分都不太理想。但在一次对家乡经济发展的展示中,她那由于紧张而略带颤抖和哽咽的声音反倒表达出了一种对于家乡的热爱,对于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的激动之情,赢得了全场的喝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要知道演讲的目的是要将自己的观点、感受传递给听众,让他们产生共鸣才算成功。在大部分情况下,演讲需要我们清晰的阐明观点,紧张容易使得声音发颤,这就会带给听众不良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劣势。而在以传达情感为主的演讲中,需要用情感和听众产生共鸣,你干巴巴的讲反倒不会有人觉得好,在表达感恩等主题的演讲时,如果控制得好,由于紧张而表现出的哽咽等反倒更像真情流露,成为演讲的点睛之笔。紧张这种平时看来是劣势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反倒成了别人难以模仿的优势。
只有正确认识劣势与缺点,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去对待。很多劣势是天生的,比如身高,比如容貌,如果我们用对待缺点的方法处理劣势,想去更改却发现不能的时候,只会打击自己的信心,让自己变得自卑。但如果明白那只是劣势的时候,就可以想方法弥补了,对于身高可以穿高跟鞋,可以注意衣着的搭配从视觉上拉长身高,慢慢就会发现劣势也没自己想的那么糟糕。
02
劣势有时不一定要弥补
可是,只是仅仅弥补劣势就够了吗?
No.要不要做这件事是要分长短期来看的。
从短期来看,要不要弥补劣势更适合用管理学上著名的“木桶效应”来决策,即一个木桶中可以存储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是需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短期中遇到重大或紧急的事,你的劣势就有可能会导致你得不到理想的结果甚至无法完成这件事。
正如我们大家都经历过高考,知道高考是以总分为最终的评判标准。我当时高中的时候其他科目都不错,只有物理奇差无比,总分110分我考过30分,面对我想去的学校我的分数是有差距的,此时要不要弥补劣势(物理)?当然要。众所周知最好的那门科目提升空间是有限的,但相对较差的科目提升空间就较大,这时就应当弥补劣势,让总分得到提高。再比如工作之后,你不擅长与客户沟通,一般都是你的同事在做,可是某天由于你的同事恰好出差,领导也很忙,只能找到你让你准备一下,一周后去向某位客户汇报项目进度,此时你该怎么做?你必须用一周时间尽可能锻炼演讲和表达能力,至少做到不出错。在这两个例子中,前者重要,后者紧急,不弥补劣势就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不过,弥补劣势更像一种应急举措,其作用大概也就只能止步于此了,它并不能打破自卑的恶性循环。其实对于劣势的不正确认识使得我们对劣势感到自卑更像是一种表层原因,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在长期中采取了错误的策略——全面发展。
这个策略是不是很熟悉?我们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思想使得我们将注意力放在了劣势上,越在意,投入越多却发现几乎没有回报的时候,我们就容易产生自卑,对自我怀疑。仔细想想,我们大部分人都很平凡,怎么可能没有劣势呢?其实没有人需要为自己的劣势感到抱歉,我们不可能都成为像达尔文一样的全才。从长期来看,弥补劣势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应当接纳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去挖掘自己擅长的部分,也就是说正确的策略是:先接纳自己的劣势,再全面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成为有亮点的人,从根本上建立自己的自信,打破闭环。
03
怎么打破闭环
第一步,你一定要真正接纳自己的劣势,这一点很重要。只有面对了现实才能去真正解决问题,很坦白地讲,你在意的劣势、以为会丢脸的部分,其实并不会有几个人在意,因为我们没自己想象的那么“引人注目”。
第二步,关于一个问题,怎么去认识自己呢?
这个问题其实和“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这种哲学问题一样,泛泛去讲的话我认为心理学的相关书籍(比如《九型人格》等)讲的会比我透彻很多,我想从个人发展角度来说说。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模型——冰山模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后来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博士(Lyle M·Spencer,Jr·& Signe M·Spencer)则从特征的角度对该理论进行了发展。 在冰山模型中,我们的素质被分为了两块:冰山上的部分——知识和技能是显而易见且容易习得的;冰山下的部分——价值观、自我定位、驱动力以及性格特质是很难观测到且不易改变的。可正是这些冰山下的部分才是真正决定我们发展的关键,我们真正需要了解自己的就是这一部分。
第三步,那我们要如何寻找自己的优势呢?
在寻找自身优势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优势。在《盖洛普优势识别器2.0》一书中给出了如下定义:优势是通过近乎完美的表现,在特定方面持续地取得积极成果的能力。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你认为你的优势在于写作。实际上,你也确实在上学期间参加各类写作比赛并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或者所写文章有在报纸杂志等上面刊登过,而这些也让你觉得很有成就感,那说明写作确实是你的优势;可如果实际上你投入精力后并没有在写作上有所成果,朋友们也觉得你的写作水平一般,那说明你认为的优势只是一种潜力,不是你真正的优势。优势应当是稳定的积极表现背后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被他人认可的。
优势又由哪些部分组成呢?如下图所示,即天赋、知识和技能。
在优势的组成部分中,知识和技能都好理解,也就是冰山模型的上半部分。那天赋该如何理解呢?关于天赋,我们需要先打破以前的认知——只有天才才有天赋,古语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天赋。天赋的定义是自然而然反复出现,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模式、感受或者是行为。我们可能有哪些天赋呢?请再次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天赋包涵的范围很广,比如敏感性、钝感力、同理心和善良等。我们要做的是顺从自己的本性,利用知识和技能将天赋发挥出来,持续投入精力,将其变为优势。
04
具体的方法
前面讲到的都是理论,那具体要怎么做呢?
冰山上的部分较为明显,容易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冰山下的部分不易知晓,这部分要如何认知,找到自己的天赋呢?前些日子找相关资料时,找到了这方面专家刘佳老师对于寻找天赋提供的方法:
向内自我探索和向外寻求反馈。
向内自我探索可以用这个方法:前面说过了天赋也是一种思维模式,所以我们可以以七年为一个间隔,在自己做过的比较成功或者感觉结果很不错的事情中寻找一到两件事。选择的标准是你喜欢做这件事时体验到的感受,还有你为它所带来的结果感到自豪,去找到其中反复出现的思维模式或者行为。
由于单纯从内在自己看自己可能会存在偏差,所以我们还需要从外界来进行核实,此时向外寻求反馈就很重要了,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请熟悉自己的人指出,自己在他们眼中最优秀的地方是哪里,要可以举得出具体的例子;第二种方法是去做专业的优势测评,主要有盖洛普优势测评和VIA品格优势测评(这两个测评我没有做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尝试一下)。
知道了自己的天赋之后,我们又该怎么去做呢?我认为应该将冰山上的部分——知识和技能里我们能够看到的自己擅长的那个部分,与我们现在找到的自己的天赋——这一部分结合起来,去找到那个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将这些打磨成优势。还是以我自己为例吧,我本身的天赋主要是擅长于思考,也很享受思考的过程,这是我冰山下的素质之一(因为还有价值观等方面)。而我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话呢,更擅长于数理和统计方向,而且我的写作能力也表现出比较好,所以我最后结合自己的擅长和天赋,选择了数据分析,然后现在做这个也做得很开心。
最后总结一下吧,其实我们任何人都不需要为自己的劣势而感到抱歉,甚至是自卑。我们在长期中需要做的,应该是去打造我们自己的优势,从而从根本上去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而不是一味紧盯着自己的劣势不放。而自身的优势主要是将擅长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我们自身本来的天赋结合起来,不断打磨让优势发光。
写在最后的话
再补充几句,天赋的话呢并不仅仅只有好的一面,天赋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烦恼,比如我爱思考的天赋经常会使我陷入胡思乱想,而这也会让我觉得非常痛苦。所以当你找到自己的天赋,发现这个天赋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总给你带来麻烦时,你不要怀疑,它确实是你的天赋,而你需要做的就是从正面引导这个天赋去发挥它的作用。
这篇文章被我反反复复大修改了3次,一方面,一篇文章写两个模型很难写透彻,最后决定拆分为两篇,下一篇正式开始介绍思维模型,第一个是个很实用的经济学思维模型;另一方面,也希望给有同样困扰的朋友一些可行的建议。
谢谢看文章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