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读书全凭喜好,且因为有大把时间可以浪费,从没注意过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今因为工作需要阅读大量书籍,才发现自己阅读毫无章法,读书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读任何书都慢;
很多书读过就忘;
读书少思考,亦少收获……
在豆瓣上找了阅读方法类评分较高的一本书,读完并记录下此篇读书笔记。
书中首先纠正一个阅读误区,就是——读书求快,只图速度。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用最快速度来阅读的。读书目的不同,所求不同,那么速度也是不相同的。
读书的目的无非三种,一是获得资讯;二是为求理解;三是娱乐消遣。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就说:“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
法国学者帕斯卡在三百年前就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那么,如何掌握阅读的速度,如何清楚什么时候应该快速阅读、什么时候又该慢速阅读呢?怎么阅读才有收获呢?
1 带着4个基本问题去阅读
若真的想从书中受益,那么阅读者应该对自我有所要求。比如,带着这四个问题去读书,并从书中找到答案:
1.这本书总体说了什么?- 找出书的主题,清楚主题发展架构。
2.这本书具体说了什么?- 找出作者的主要想法、声明与论点。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在认真读完全书后,为此书做一个判断。
4.这本书和自己的关系?- 找寻更深的含意,以获得更多启示。
以上四个问题被艾德勒称为阅读的基本原则。书中说,“任何一种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你可能地找出答案。”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必然是相辅相成。看书不仅是“看”,重要的还有“思”,而“思考”多是体现于问题中。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细读深思。比如,弗兰西斯·培根就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和消化的。
那么,哪些书该浅尝辄止,那些书又该咀嚼细读?这里就牵涉到阅读的四个层次了。
2阅读的四个层次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种阅读层次,其关系并非并列:它们积累渐进,前面或较低层次的内容包含在后面较高层次的阅读。
阅读的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认字(在小学阶段常用)。
检视阅读:系统化略读(短时间快速浏览,抓住一本书的重点)。
分析阅读:精读(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主题阅读: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
基础阅读应在小学阶段掌握,不必多言,对大多数人来说,另外三个阅读层次更需多揣摩。
检视阅读
方法一:通过阅读书名、副标题、目录页、索引、后记等大致了解该书,如有兴趣,再进一步,挑几个与主题相关的章节来翻阅。之后再重新打开书本,随意翻开,连读几页。这就完成了一次检视阅读。
虽只花了几分钟或十来分钟时间阅读,但自己已在脑海中完成此书的归类,该书的主题、基本脉动、行文风格以及书中是否有值得你继续挖掘的内容,脑海中一目了然。这个过程都不必刻意练习,因为很多人在逛书店时,选择自己要买的书籍,大都用到了这一方法。
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时间,通过检视阅读,花几分钟来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购买、值得花费时间去细读。
方法二:面对一本难读的书,选择先从头到尾通看一遍、即使遇到疑难地方也不停顿下来,这也是检视阅读的一种方法。通过一遍通读,对全书有了50%或更少比例的掌握。
读各种专业型书籍可采用此法。专业书籍中难免充斥各种晦涩难懂的术语,与其一边查专业词典一边吃力地阅读,倒不如在从头到尾通读一遍的过程中,留意各个疑难节点,把问题放在第二遍去集中解决。况且,看完整本书籍,很多前面不懂的定理生词,到最后就自觉明白了。
此外,在读一些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如标有大量注脚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时,若一直停顿、看注释,那么故事本身的连贯性及阅读快感都被完全破坏了。倒不如第一遍通过检视阅读了解全貌,第二遍则仔细又专心地研究其剧本。
分析阅读
(适用于论说性作品)是理解一本书的基本要件。
第一阶段:掌握一本书的结构大纲
1.清楚自己读的是哪一类书,主题是什么(主要的基本分类:虚构的小说类;传达知识、说明性的论说类)。
2.用一两句话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3.找出书中重要篇章,按照顺序理清其组成整体架构的脉络。
4.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者,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5.找出关键词,确认其在书中的精确含义,明确作者本意。
6.找出关键句,抓出其主旨。
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主张。
8.找出作者的解答,确定作者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没解决。
第三阶段:公正地评论一本书
9.在评论一本书之前,需要完整地了解这本书,不可以偏概全。
10.评论要理性,不可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真理,而非赢得辩论。
11.接受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做出的任何评断都要有理论支撑。
12.提出批评观点,说明作者知识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或作者分析和理由不完整时,需同时提出相关佐证。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在日常阅读中主要运用的就是分析阅读,对自己阅读要求更高的,则更往上,去做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
第一阶段:基本准备
针对要研究的主题准备一份书目;
通过检视阅读的方法筛选一遍书目,从而对自己要研究的主题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且简化书目到一个合理的程度。
第二阶段:主题阅读的5个步骤
步骤1.找到相关的章节
找出书中与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这才是主题阅读的重点),比笼统看完整本书更重要。
步骤2.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不同于单一的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将面对许多不同的作者,他们每个人的字眼或意识可能各不相同,这时需要读者来建立一组中立的词汇,达成共识,从而帮助自己了解所有的作者,帮助诠释和解决问题。
步骤3.厘清问题
提出合理的问题,从不同作者的书里找出相应的答案(一般而言每个作者的解答都不尽相同)。
步骤4.界定议题
在处理的问题中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议题,许多议题围绕着一组相互关联密切的问题打转,就会形成这个主题的争议,读者就要将所有争议的前后关系整理清楚,界定主要及次要问题。
步骤5.分析讨论
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主题阅读要做到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
3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1.阅读实用型书籍
包含了规则、原理、准则或任何一般性指导的书都是实用性的。实用型书籍可分为两种:其一,如烹饪、驾驶指南这类基本在说明规则的书;其二,如某些经济、政治、道德巨著这类主要阐述形成规则的原理的书。但任何实用性书籍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实际问题只能靠行动来解决。所以阅读实用性书籍,最有效的方法是跟着书籍提出的方法或规则做出实际行动。
2.阅读想象文学
想象文学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而非教育。想象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好让这些字特有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渲染力。因此,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
故事书:快速且全神贯注地一口气读完。就算一开始不清楚也不用焦虑,在全部看完后再回顾一下,事件的关联及活动前后顺序等就自然清楚了。
史诗:集中注意力,全心参与并运用想象力。
戏剧:阅读剧本所缺乏的就是身体语言实际的演出,因此在阅读时要读者自己假装看到了演出的实景,将剧本在内心演绎一遍。
抒情诗:每首诗都有一个整体大意,所以不论是否读懂诗,第一遍都要一口气读完,才能感知大意,发现诗中隐藏的东西。然后再大声重读一遍。
3.阅读历史书
实际的历史与书写记录下来的历史是有出入的。历史难免受记录者的主观影响而有所偏颇,因此若要了解一个事件或一个时期的历史,需得多看相关论著。阅读历史,不仅是关注历史事件本身,还应思考这段历史发生的原因、其背后的道理,借古知今。
4.阅读传记与自传、新闻和文摘
传记和自传:它的主观性可能会更强,通常这类书籍更像文学小说,因此我们要保留更多的怀疑。
新闻:我们要知道是谁在写这篇报导,同时警告我们:阅读新闻时一定要擦亮双眼!
文摘:也就是信息的浓缩,作者把阅读文摘的情况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于好书,阅读文摘的目的是激励我们去读原著,二是对一般的书籍,此时的目的是快速获取资讯。
5.阅读科学与数学
阅读时要有很强的主动性,要确认主题,发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与作者达成共识,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找出主旨与论述。
6.阅读哲学书
阅读任何哲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发现问题,或是找到书中想要回答的问题。阅读哲学书不用凭借外力,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除了思考本身,没有其他任何的帮助。
7.阅读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的核心包括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这些学科比较专注于追求人类社会的系统知识,通常在大学校园中进行的。通常阅读社会科学时,主要着眼点在一个特殊的事件或问题上,而非一个特殊的作者或一本书,因此阅读此类书籍适合用主题阅读法。
4 有选择地去阅读
除了了解阅读基本技巧,在实际操作时,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应该读什么书?
一本消遣或娱乐性质的书,只会给你带来一时欢愉;一些只是报导你所不知的事实,却不能让你增进对这些事实理解的书,也没法帮助你心智的成长。
如果你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你阅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内,那你就没法真正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作为读者,就应该在浩瀚书海不断找出对自己有特殊价值、高于自己层次的书去阅读。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所讲:“一本书之所以能给你带来新的洞察力或启发,就是因为其中有一些你不能一读即懂的字句。”只有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你的思想才能得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