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第6节 勃朗特姐妹
【考点】
一: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一、主题、特征、影响
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
夏洛蒂写《简·爱》时,正是英国妇女处境悲惨的时候,连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也没有提出妇女地位问题。夏洛蒂在这时通过一个孤女的故事提出妇女要求摆脱歧视,要求平等。可以说是一个创举,难怪它一出版立刻引起强烈反响。
此外,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自传性。人物和情节都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这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影响所在。后世作家在处理女性主题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问题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二、叛逆和回归之间:以《简爱》的结尾为例
《简爱》之所以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有显著地位的小说,成为闻名世界的名著。主要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妇女形象。在叛逆,新女性等评价之外。应该看到回归传统的另一面。在读《简·爱》时,除了为简·爱的光彩动人喝彩之外,还应看到这部书的不足,那就是作者有意识安排的结尾。作者用心地为简·爱的命运布置了一个突然的转变,并用这个转变实现了简·爱追求的幸福。当然我们都希望简·爱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希望她和罗切斯特结婚。
但作者为了这个美满的结局,先让她叔叔死去,给她留下一笔飞来横财。让她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女,成为一个有财产的小财主。于是她扬扬自得地回到桑菲尔德,这样就和罗切斯特平等了。而这时罗切斯特呢?双目失明,庄园毁了,变的又穷又残。简·爱反过来成了罗切斯特物质上的恩人,精神上的依靠,而实际上两个人又不平等了。虽然最后两个人苦尽甘来,有情人终成眷属,但简·爱的性格却被削弱了。她实际上进入了她本来敌视的上流社会的秩序中,并向这个社会秩序妥协了。所以这个结尾应当说是有些失败的。
二:《简爱》
1.简爱形象
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有显著地位的小说,成为闻名世界的名著。主要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妇女形象。里德舅舅家;劳渥德学校 ;桑菲尔德庄园 ;圣·约翰家。简爱的经历的四个阶段都充满了反抗和叛逆。特别是在桑菲尔德庄园,当罗切斯特用英格拉姆的婚事来试探她时,她怒气冲冲地说:“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的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不是通过习俗,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人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的面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段话把一个追求自由、平等、努力维护人格尊严的形象塑造的光彩夺目,这是简·爱的人格宣言。追求平等的地位(贫富,男女),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是她最大的特点。我们若要求简·爱是一个为妇女解放奋斗的英雄的话,这个人物就成了概念化的人物了。
2.简爱形象的“新”
首先,简·爱是个平民女子形象,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孤儿和一个家庭女教师,不再是传统小说中那种无病呻吟的上流社会的小姐,以这样一个人物作为小说主人公,这在当时确属新型。 其次,这一形象代表着19世纪正处于萌芽状态的欧美女性运动,表达了来自女性、尤其是出身贫寒的平民女性内心的强烈愿望,即:要求和男子平等;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以及自由表现自己的爱憎。
再次,由于简·爱忠于理想,这势必与传统社会发生冲突,因此她又是一个反抗者的形象。这不仅表现在恋爱和婚姻方面她敢于冲破阶级鸿沟和蔑视社会习俗,而且还表现在其他各个方面。她大胆反抗当时的家庭教育和所谓的“学校教育”,在宗教信仰方面,她也是个大胆的反抗者。
三:哥特式小说
据历史文献记载,“哥特式”(Gothic)这个词来自“哥特”(Goths),而“哥特”是生活在罗马帝国东 北边界的一个日耳曼部落。长期以来,“哥特”与罗马帝国边界纠纷不断。并于410年攻克罗马,在城内大肆掠夺,无恶不作。从那以后,“哥特”便有了“掠夺、野蛮”的含义,而“哥特式”也成为指代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一个术语。后来又被用来指称一种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多用于教堂和古堡,其特点是拥有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幽暗的内部和阴森的地道等。而那些崇尚古希腊文明的思想家们,由于对此类建筑的反感,将“哥特”一词演变为野蛮、恐怖、神秘和黑暗的代名词。 哥特小说,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开山鼻祖是霍勒斯·沃波尔。他的《奥特兰托城堡》创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说的模式。一种以恐怖和神秘为基调、多发生在荒郊古堡的小说样式,被人们赋予了“哥特式”小说的名称。这类小说常以古堡、荒原、废墟等环境为背景,气氛阴森、神秘、充满悬念,常常充斥着暴力、复仇和死亡的情节。
哥特小说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今天习惯地将哥特式与黑暗、恐怖联系在
一起。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
诅咒等。
四:《呼啸山庄》
一、《呼啸山庄》的主题
1847年,《呼啸山庄》问世,但小说并不为当时读者所理解,遇到了普遍的冷淡和几篇评论的严厉贬抑。小说中桀骜不驯的人物性格,异乎寻常的强烈的爱、恨与复仇意识,完全有悖于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正统规范。作品被指责为阴森可怖、病态心理、不道德和异教思想。 作品首先揭露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金钱关系和门第观念对善良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以及造成的各种悲剧,表现了渴求爱情、友谊和知识的人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孤独和道德毁灭。
在自然和文明夹缝中迷失的凯瑟琳。凯瑟琳本来是个活泼、倔强而具有野性的姑娘,但现实中凯瑟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世俗门第观念的污染,成为自己阶级和教养的囚徒。她背叛了自已的爱情和自然地本性。被伤害的失去了生活目标的希刺克厉夫从此抛却了温情,丧失了人性,以魔鬼的姿态为他被践踏的人格、自尊与爱情进行了狂暴的复仇。
希刺克厉夫的复仇和回归。复仇的悲剧意义在于:他原是一个被私有制社会所摒弃的受压迫者,却仍旧用私有制社会的斗争手段来进行反抗。他用压迫者的标准向压迫他的人复仇时,他也背叛了自己的人性,割断了他和死去的凯瑟琳的联系。他用来复仇的武器,同时也成了他终生的诅咒。希刺克厉夫在复仇的路上迷失了自己。当希刺克厉夫发现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眼睛完全和凯瑟琳生前的眼睛一模一样时,便无力再报复下去。
同时,女作家还暴露了英国外省庄园虚伪的田园生活。艾米莉并没有吟唱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女作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准确地传达了工业革命前北方的约克郡荒原地带的生活气息。尽管人们还过着一种闭塞、落后而粗糙的生活,迷信,崇拜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然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等级制度和价值观念已悄悄地渗透到了豪渥斯,并逐渐支配了人们的生活。小说表现了暗无天日的酗酒,强者对弱者的欺凌,宗教的伪善,对金钱的贪欲,暗中策划的阴谋。呼啸山庄成了一个介于开化与未开化之间的近代社会的缩影,成了一个拆散有情人,并最终摧毁人性的邪恶社会力量的象征。
二、《呼啸山庄》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体现出女作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其次,作品具有复杂而独创的情节结构。小说运用了一种不寻常的叙事手法。本来小说虚构的是一个时间相对停滞、空间相对封闭的世界。由于一个外来客洛克乌德先生的闯入,这一封闭世界的神秘性才被打破。这以后,回到田庄的洛克乌德和女管家丁耐莉提起呼啸山庄的往事,通过回忆,以倒叙的方式揭开了恩萧家族和林家族三代人的故事。丁耐莉是小说中一个身份特殊而又相当重要的角色。艾米莉在这里精心设计了她的身份,她既是呼啸山庄的女佣,后又成了画眉田庄的管家,熟谙两处产业主人们的感情纠葛与盛衰浮沉,这就使她成为历史的介入者和见证人,在小说中充当了具有权威的全知叙述人,成了历史与现实、小说中的男男女女和读者之间的中介。
再次,作品中,自然与人物个性形成了惊人的和谐。悲剧就从这种和谐的被破坏开始,并在这一和谐重新恢复后结束。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具有高度的诗意和象征意义,成为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第四,小说还体现出浓郁的英国北方的乡土气息。
最后,小说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人物语言的多样性与个性化特征。艾米莉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绪与个性特征,使语言成为小说中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有力手段。如小说中为了表现希刺克厉夫对生活的绝望和强抑的激情,艾米莉设计了其专横、粗暴而又不连贯的语言风格;为了表现凯瑟琳临终前的精神崩溃,艾米莉又设计了大段混乱而无系统的呓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所受到的心理煎熬。
三、《呼啸山庄》的独特和创新
1.打破了流行的“奋斗—成功”的模式代之以“复仇—毁灭”的情节。
2.打破了流行的“绅士淑女”型的人物模式,代之狂野不羁的新人物。
3.打破了流行的从容体面的风格,代之以狂热恐怖的歌特式风格。
四、哥特式风格
哥特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城堡和废墟为背景,故称“哥特式”。英国哥特小说讲述的大多是中世纪发生于地中海沿岸的故事,涉及宗教迫害、篡夺和复仇等题材。主题大多是通过家族仇恨、继承权的争夺揭示人性的邪恶和阴暗面,情节上大肆渲染暴力与恐怖。其主要特征为“恐怖”、“怪诞”和“超自然”。极力渲染、凸显痛苦、受难和死亡过程,是生成英国哥特小说恐怖感又一表现特征。
1.《呼啸山庄》的哥特风格:
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呼啸山庄》典型地反映了哥特式小说的主要特征:恐怖、神秘、超自然。
其主题就涉及到了仇恨、阴谋和继承权的争夺。
《呼啸山庄》主人公的塑造属于“哥特模式”。让人既爱又恨的希斯克利夫就源自哥特传统中的“恶棍英雄”形象。伊莎贝拉属于被囚禁的“哥特式”女性形象。
除此之外,《呼啸山庄》还在环境刻画以及意象、情节构造方面采用了典型的哥特手法。
但艾米莉·勃朗特并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哥特传统,而是巧妙地借用这种形式来表演自己时代的感情故事。在作家笔下,哥特故事的背景从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城堡搬到现实中的工业城市,哥特情节也是被置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在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社会化和现实化。
2.叙事视角多元化: 1.作品中叙述者的视角:在《呼啸山庄》中,作者有意安排了两个主要叙述者—洛克伍德和耐莉,他们都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 2.作品中人物的视角:小说中有其他一些参加叙述的人,如凯瑟琳、伊莎贝拉、小凯瑟琳等。他们从各自的视角,用口述或文字共同向读者叙述了故事的全过程,使得故事层次分明,丝丝入扣,互为补充,互相印证,于是各种视角之间呈现出某种对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