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难免执着于某物,困惑于某物,使得内心不得安宁、平静。学佛之人就是为了让自己安心,而要安心前提是你要找到你的“心”——自我、灵魂,或者通俗地说是人生目标。寻找的过程是漫长的,有时还会走弯路,有时还要从头来过。
虽说寻找的过程需要自己亲身体验才有意义,但看别人经历,或许能给在路上的我们一些提醒,而不至于绕弯路,甚至于迷路。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悉达多》就是一本不错的指南,一本证道的书。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讲述悉达多一生的故事,黑塞探讨了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永恒的人生境界的问题。
小说结构上没有特别安排,以时间为线索,直接叙述悉达多从婆罗门悉达多到沙门悉达多、富商悉达多,最后是渡船夫悉达多的一生中身份的变化。随着身份的变化,悉达多的思想也发生着改变。情节不复杂,但哲思性的语言贯穿整部小说,耐人寻味。
婆罗门悉达多
悉达多的身份与普通人不一样。他是婆罗门人,从小到大就接受神圣的洗礼、聆听父亲和教师的教诲、与智慧长者谈话。他聪明过人,早就懂得掌握阿特曼——自我、灵魂;他举止优美,周围的年轻姑娘都为他倾倒。可以说他是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人。
可是,“他为所有的人所爱,给所有的人以欢乐,然而他自己内心却没有丝毫欢乐”。他的精神没有满足,灵魂不得安宁,一直思索精神方面的事情。
他想要找到最内在、最不可摧毁的自我,而没有人可以指点、开导他。
当有三个沙门路过他家附近时,他就萌生了“要走上苦行僧的道路”的想法。这时,他去跟父亲说这件事。他要得到父亲的允许。即使父亲反对,他依然坚持要去。他没有不辞而别,而是一直站着,期待得到父亲的允许。最后父亲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他去了。
父亲对他说:“你要到树林里去,你想成为一个沙门。如果你在树林里找到了极乐,那么你就回来把极乐传授给我。如果你只是找到了失望,那么你就回转家来,让我们再一起向神道献祭。”
这可看出父亲对他包容的爱,希望他出去之后还会回来。
婆罗门悉达多是个带着困惑的人,一心想要解答内心的困惑。从他与父亲的交流中,只能看到他对父亲的尊重,但看不到对父亲的爱。一直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他,其实不懂爱。
沙门悉达多
沙门悉达多的生活与婆罗门悉达多大不相同。他没有漂亮衣服,只有简陋的遮羞布。他进行斋戒,使得整个人都瘦下来了。此时的他对物质没有欲望,看见女人,目光也是冷冰冰的。他处于禁欲阶段。
经过一些日子的修行,“他经历了痛苦,经历了自愿受罪,制服了苦恼、饥饿和渴望之后,走上了一条摆脱自我的道路。”
即使他学到了一点东西,他还是不满足。他发现这样的修行只是“一种短暂的摆脱自我存在的苦难”“一种对抗痛苦和生活的无意义的短暂麻醉”,并不是他要找的路。
沙门悉达多经历了禁欲、肉身的痛苦,发现这并不能解答内心的问题,不能让他的内心平静下来。
对话加泰玛后的悉达多
加泰玛是一个备受尊敬的活佛,是传说中的完人。悉达多的好友就建议去听听他的教诲。在去之前,悉达多就表示“对学问确实产生了怀疑和厌倦,也懒得进行学习”。因为在婆罗门时,他就接受过学问教育。他自认为加泰玛的学说他早就品尝过了。
他认为加泰玛的学说是在召唤他们脱离沙门僧的道路。
听完加泰玛的讲道后,戈文达选择留下来,而悉达多选择离开。
悉达多不是否定活佛加泰玛的学说,而是有他另一番见解。
“你按照你自己的探索方法,通过思想、通过潜修、通过认识、通过领悟,寻求到了你自己的道路,佛陀就是你自己。”
“我只是要遗弃一切学问和老师,我要自己单独一人去攀登我的目标”
对话活佛后的悉达多坚定选择了一个人道路,他不要一切学问,不听活佛的学说,想自己去经历一番。他遗弃一切东西,只剩下他一个人。
进入俗世的悉达多
离开活佛后,悉达多觉醒了,发现最不了解的是对自己的了解,他要从自身学起,认识悉达多的秘密。
“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我,我已经不再是苦行者,我已经不再是祈求者,我已经不再是婆罗门。”
觉醒后的悉达多,犹如重生。他开始注意到世界的变化,凝望太阳、夜空、树木、星星、动物等,倾听鸟儿和蜜蜂的鸣唱、风儿的呼啸。他才认识到世界的美丽。
进入俗世的悉达多首先是学习爱情、经历爱情。
他看到城里的名妓卡玛拉后,就被她深深吸引了。他主动去找卡玛拉,向她鞠躬行礼。他请求卡玛拉当他的教师,他想要学习爱情的欢乐。
卡玛拉教他亲吻,“她控制了他,又拒绝了他,引诱了他”。她还教悉达多爱情的欢乐。“她的每一种姿态,每一次抚摸,每一回接触,每一道目光,她躯体上每一个最细微处的秘密,都是为了唤醒他的求知的幸福。”
这时悉达多所学习到的所谓爱情,更多的是初尝禁果,是性欲。他只是感到和卡玛拉在一起很快乐,但并没有产生对卡玛拉的情愫。
进入俗世的悉达多还学习成为一个商人。
悉达多之所以会成为商人,因为他想要得到金钱、衣服和鞋子。悉达多能成为商人最先应该感谢卡玛拉,是她带他认识最富有的商人卡马斯瓦密。
悉达多的灵魂对商业事务毫无热情,因为他只会思索、等待和斋戒。他通过做生意,他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事业、手艺、忧虑、娱乐和蠢事。
他“希望自己也能够满怀热情、全心全意的做一切每日必做的幼稚的事情,希望自己也能够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工作,真实地享受,真实地活着,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之站在生活一边”。
后来,他学会了做买卖,学会了对人们行使权力,学会了和女人寻欢作乐。他还参加了赌博,豪掷千金。
这是悉达多体验到的是金钱、权力,他纵情声色,灯红酒绿,让一切欲望肆意发泄。最终,他精疲力竭,日益衰老。“他看到自己以往的生活是无聊的,既无价值又无意义;没有给他留下任何生气勃勃的东西,也没有任何珍贵或者值得保留的东西。”
当了父亲的悉达多
厌倦了城市生活的悉达多离开了卡玛拉,来到河边和渡船夫华苏德瓦一起生活,聆听河水的声音。
在他离开卡玛拉后不久,卡玛拉发现自己怀孕了。等到他们再相见,孩子都十一岁了。卡玛拉在去朝拜临死活佛的路上,被蛇咬伤,不治身亡。
悉达多和华苏德瓦一起将卡玛拉火化。悉达多就让孩子留在身边。可是“一个娇惯坏的悲伤的孩子是不可能一下子心甘情愿地对陌生而贫穷的环境表示满意的”。
虽然悉达多一直对孩子很好,不打不骂,耐心地对待他。可对孩子来说是用爱当作绳索捆绑他。“自从儿子来到这里后,连他悉达多也完全变成了一个幼稚的人,一个受痛苦折磨的人,一个爱得丧失了理智的人,一个由于爱而变成了傻子的人。”
最后孩子离他而去,他心中只剩下一片空虚。
这时的悉达多才懂得了爱,才感受到当年父亲忍受的痛苦。
书中还有其他章节,这里没有提到,但那些都与悉达多的身份无关,更多是悉达多在身份转变后的思考,特别是从城市回到森林,来到河边的内容。
回顾完悉达多一生的身份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悉达多经历了多次变化。环境变化,城市到森林再到城市。修行方式变化,学习学问到禁欲再到体验俗世到纵欲最后到聆听河水的声音。他也从一个不懂得爱,没有热情的人,慢慢成长会懂得爱,对世界充满热情的人。
对照我们自己,我们与悉达多不同,一出生就在俗世中,没有婆罗门的教育。相对来说,我们没有信仰启蒙。父母只想让我们过上好日子,但不会想到引导我们追求精神的满足。
跟随悉达多的脚步,我们的内心经受了一次洗礼,意识到追逐一切欲望的结果就是内心的空虚。学习到对世界的包容,承认世界多样性的存在。理解世界,因为在指导生活的动力和愿望上所有人都是一致的。
“世界上的人,只要还没有熬到头,没有得到解脱,那么一切都会重复,重复忍受着同样的痛苦。”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